1.南绵铁路的研究过程

2.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南绵铁路的研究过程

南充92号汽油最新价格-油价调整最新信息南充

关于新建南充北至新绵阳间城际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所在地南充市、绵阳市分别为四川省第二、第三大城市。现如今四川省经济快速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两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近960亿、830亿,列全省第二位和第五位。根据两市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报告,到“十二五”末两市的经济总量将分别接近和超过2000亿。如今两市相对于各自区域内的其他城市来说,在区域内的实力越来越强,带头作用凸显,辐射范围更加广阔。加之,随着成渝经济区被正式批准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经济区内特别是两地间的人流、物流,客流将大量增加。因此,规划建设南充北至绵阳间城际铁路已成为必要。 南充至绵阳间,时至今日既无直达国道、高速公路更无城际铁路,区域内只有通过国道212和省道101、302绕行或者通过成南高速借道遂宁绕行到达。具体的行车路线如下:

(1)G212南充——西充——(县道)盐亭——绵阳、G212南充——南部——(县道)盐亭——绵阳

(2)成南高速南遂段——遂宁——遂回高速——(省道)射洪——三台——绵阳

两地间行车时间至少在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多小时之间,且路况一般,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因绕行太远而抱怨不已。随着国际油价上涨,汽油价格的增加也让司机更加难熬。多年以来,沿线各地群众一直呼吁修建该铁路,尤其是现叨念国家加大了对铁路方面的投资,全国各地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普通铁路建设如火如荼。两市的经济发展也不断增强,群众对于这条城际铁路的修建更是期盼!都希望通过两地间的铁路修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员往来带来更大的便利。 本方案自在建兰渝铁路南充北站(2012年底建成)引出向西北方向沿国道212线经西充县城附近后再次折向西北方向沿仁和镇出南充市境进入绵阳盐亭县境内,经盐亭县城后有两种方案供选择:

A+B方案:经盐亭县城后折向西南方向进入三台县境内在三台站与绵遂内宜城际铁路接轨,与绵遂内宜城际铁路共线向北直达新绵阳站。

A+C方案:经盐亭县城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最后接入新绵阳站。

两种方案各有优点,第一套方案可以充分利用在建的绵遂内宜城际铁路,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投资,也可以有机的将绵阳、南充、遂宁三座城市结合起来,连通区域内其他中小城市。第二套方案则充分考虑了绵南两地间的直通性和快速通达能力,在投资有保障的情况下也是可行的。本规划线路A+B方案全长151KM左右,A+C方案111KM左右.其中南充境内长约40KM,绵阳境内长约70KM(A+C方案)到110KM(A+B方案)按双线电气化国铁I级建设。设计时速200KM\h-250KM\h,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第一种方案全线共设车站五座分别为南充北、西充南、盐亭西、三台(北)、新绵阳,并预留重要集镇车站两座,第二种方案设车站四座减少三台设站,同样预留重要集镇车站两座。其中新建西充南和盐亭西两座车站,与兰渝铁路共用南充北站,与绵遂内宜城际铁路共用三台站和新绵阳站。同时一并修建南充北动车运用所、西充南供电段和新绵阳动车整备库。 新建南充北至绵阳城际铁路除了区域内交通问题的解决还有以下几条必要性:

(1)深化两市乃至四川城市间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已达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最大化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邻近城市间的经济合作树立了典范。

(2)该条城际铁路也属于西北——西南铁路大通道的一段,这条铁路在南充北站接入兰渝铁路直通重庆,在南充东站接入南广铁路向东可直通上海,形成西南——华东大通道,在绵阳一端通过绵阳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修建的至安县、北川快速铁路向四川西北方向延伸经茂县与成兰铁路相接,形成新一条重庆至兰州铁路通道,亦可经茂县继续向西北延伸经松潘、若尔盖出境一路直抵青海省会西宁市形成渝西铁路,在西宁站接入兰新第二双线,最终形成重庆至西宁至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再出国境的属于大西南的新的亚欧大陆桥。

(3)有利于完善成渝经济区及四川省的铁路路网。纵观沿海三大经济区,每个经济区内如今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比较完善、合理的高效快捷的城际铁路网。环渤海经济区中的京津城际、京石高铁、哈大客专、沈吉客专等将经济区连成一体;长三角经济区中的城际铁路最为发达,以沪宁高铁、合宁客专、沪杭高铁、杭长城际铁路为代表,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珠三角经济区中的武广客专、广深港高铁、广珠城际等项目也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且三大经济区间均已建成高速铁路联络网,环渤海和长三角间的京沪高铁即将正式运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间的沿海快速铁路通道也已通车。三大经济区紧密相连,促进了资本、人员、技术等的快速流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区的发展。作为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成渝经济区应该也必须要抢抓先机,紧抓区域内的交通建设尤其是城际铁路建设。如今区域内有达成、成灌、遂渝三条高铁,加上在建的成绵乐客专、成渝高铁、兰渝铁路(广渝段)、广巴达快铁、及规划的汉巴南城际铁路和本线路,将在成渝经济区内形成以200KM\h-350KM\h级别为骨架,160 KM\h以其他级别的快铁为补充的区域快速铁路网,使区域内90%以上的城市通铁路,各个城市间到达时间将在1h30min以内,形成成渝经济区内1.5h生活圈,使成渝经济区更加全面发展实现2020年赶上东部水平的目标。 (1)该项目是双线电气化,长约111公里——151公里,A+B方案估算总投资240亿元,其中绵阳境内估算投资165亿元,南充境内估算投资75亿。A+C方案估算总投资175亿,其中绵阳境内估算投资112亿,南充境内估算投资63亿。项目可采取部省合作方式或BT投资、BOT融资方式进行修建,这方面四川已有多项高速公路采取以上两种方式且取得了成功,经验丰富。

(2)本线经过的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地区,少部分为平原和山地,。海拔低,地形起伏小,利于铁路修建。相对于普通铁路,城际铁路建设一般采取铺设高架桥方式,以桥代路,可以把沿线人民群众损失降到最低,尽量少占耕地,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高,次生灾害小利于铁路运行的安全。

(3)铁路经过区域基本远离城市规划区,不会对城市发展造成影响,且线路开通后基本采用动车组列车,其具有噪声小,污染少的特点。

(4)南充市政府已经把南绵城际铁路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积极地研究线路走向,绵阳市政府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同时,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也已向国家提出了申请,希望能把本线路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