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石油最新油价_缅甸今日油价多少一升
1.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2.中国给日本石油就给吧,给完后自己国家的石油却涨价,为什么
3.深度解析俄乌爆发战争对中国能源化工行业的影响
4.中国石油战略:我国是如何保卫我们的石油利益?
5.关于石油的问题 帮帮忙 谢谢了!
6.世界主要产油国是哪几个?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国际能源背景
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刺激下,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并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能源战略,全球能源争夺日趋激烈,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即将形成。中俄两国分别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需求国,都致力于重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加强双边的石油天然气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能源安全,还可提升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即将形成的国际能源新格局中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地位。
一、全球能源争夺愈演愈烈
近些年,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后,各大国以及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对油气的争夺愈演愈烈。首先,油气管道争夺成为焦点。争夺的焦点主要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中亚-里海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为达到控制里海和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坚持北向方案;美国则为达到争夺该地区油气、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抑制中国崛起、防范伊朗的战略目标,力主南向方案。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进而实现遏制中国、争取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出发,与中国激烈争夺俄罗斯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其次,油气争夺激烈。在中亚、西非、中东,各大跨国公司对油气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前,在中亚-里海地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公司不仅已基本掌控了该地区的勘探开发权。还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活动等,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力阻中国同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而俄罗斯则借助于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强化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在非洲,美国、欧盟和日本纷纷调整对非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非洲主要国家的控制与合作,争夺油气开发的主导权,排挤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进军非洲石油市场。第三,市场争夺残酷。俄罗斯-环里海石油圈的崛起、几内亚湾新油田的开发以及伊拉克重返国际石油市场,打破了原有油气市场格局,引发欧佩克内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之间、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对市场的激烈争夺。
二、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美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15年美国与欧佩克达成用美元为石油定价的协议,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在一起,世界石油交易大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二是石油价格的制定权。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商品和伦敦国际石油几乎垄断了全球范围的主要石油期货交易,主导了世界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三是石油的控制权。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耗量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2%。作为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美国将其能源政策置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位置,美国的资金几乎涉足全世界所有产油气的地区和国家。目前,美国通过军事打击、经济合作、投资、协商对话等手段实际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地区将近70%的石油。
伊拉克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06年,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产油国基于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和中国、印度等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双边石油勘探、开和贸易合作,成立了一系列以欧元或本国货币计价的石油,并在石油交易中越来越多地考虑使用欧元定价,以稳定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减弱美国的控制与掠夺。2007年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地位,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三、欧佩克的地位有所削弱,但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试图操纵和替代欧佩克并促使欧佩克内部分化,使欧佩克成员国和其他油气生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深,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从13年至2006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已由53%下降到41.7%,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现在的欧佩克不仅要面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挑战和冲击,还须面对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后所构成的更大威胁。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降低,国际油价将有可能出现以市场供需为基本面,由美国和欧佩克为主、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参与共同调控油价的新局面。尽管欧佩克影响有所下降,但影响仍非常大。欧佩克(除伊拉克外)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65.4%,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中坚力量。
四、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逐渐上升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利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的有利契机,大幅增产,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影响大增。“9·11”后,俄罗斯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生产和出口国。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以年均6.83%的速度增长,2006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为4.8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2.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同年其天然气产量为6121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1.3%。作为能源供应大国,却被剥夺定价权,这是地位日益上升的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它正积极取措施,通过在纽约塑造PEBCO品牌和筹划建立俄罗斯石油来试图打破现有国际石油定价体制。
图7-1是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量。
图7-1 1996~2006年俄罗斯石油的生产与消费量(资料来源: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
五、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石油需求强劲增长,成为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石油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石油表观消费量(原油表观消费量+成品油净进口量)从1994年的1.495亿吨增加到2006年的3.498亿吨,年均增长7.34%,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与此同时,受制于国内石油储量和开水平的限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从19年以后,基本保持稳量生产。为满足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中国从1988年开始进口少量石油,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净进口981万吨,到2006年进口量已高达1.91亿吨,对外依存度也从1994年的1.9%增加到2006年的54.66%,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国际能源机构(IEA)在《203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称,如果各国坚持目前的政策,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的45%将来自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之和将从2006年的54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910万桶/日,这比日本和美国当前进口量之和还要多。其中,到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将增长至710万桶,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与欧盟持平,届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每日1310万桶,对外依存度达到80%。而印度在2025年之前,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净进口国,到2030年每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将稳步增长到600万桶/日,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
为确保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国、印度等国也把石油安全确定为本国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并相继加入到对热点地区的石油的争夺之中。中国在着力加强与伊拉克和沙特的关系的同时,大幅增加从伊朗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苏丹、委内瑞拉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能源合作关系,力图实现原油供应的多元化。印度不仅每年从沙特进口大量原油,还顶着美国的压力,同伊朗在多个层面展开合作。目前,印度在苏丹、越南、缅甸、利比亚等国获得的油气开或勘探项目的股份,总投资达30亿美元。印度还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图7-2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图7-3为1994~2006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代依存度。
图7-2 1994~2006年中国石油生产、消费及进口量(资料来源:①石油生产和消费量数据来自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June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customs.gov.cn)
图 7 -3 1994 ~2006 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 资料来源: ①消费量数据来自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②中国石油进口量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 /. customs. gov. cn)
中国给日本石油就给吧,给完后自己国家的石油却涨价,为什么
因为给日本油没向日本人要钱..而油钱总得有人出..不涨价的话..他们总是感觉自己吃亏..所以让咱们来出给日本的油钱..并且借这个机会还能从咱们身上赚更多的钱....做人难..做中国人难..做一个老实本份的中国人难上加难
深度解析俄乌爆发战争对中国能源化工行业的影响
概要
本文作者:中国石油和化工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访实录源自庞广廉
俄乌局势一直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拉扯,昨天中午12时左右,俄罗斯和乌克兰终于爆发战争。据外媒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而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地区也发生了多次爆炸。纷繁复杂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地缘政治情况背后,当然是乌克兰所代表的欧美西方国家利益和俄罗斯自身利益之间的冲突,那么俄乌爆发战争后对我国能源化工行业供应链的影响是什么?随着战争爆发所导致的局部,势必会影响俄罗斯原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出口,而当前肺炎疫情尚未结束之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迷雾重重,多方因素交替叠加,中国能源化工行业所承受的压力也即将加大!
访实录
访谈对象庞广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外资委秘书长,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秘书长
庞广廉:欧洲受损的肯定是能源 制裁下 北溪二线难以顺利投入使用 乌克兰过境的天然气管线也会大受影响 这些势必抬高欧洲天然气的溢价 引起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
欧美制裁俄罗斯 减轻中国的压力 促使中俄进一步深化合作 如刚签署的油气大单,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和欧亚战略结合
庞广廉:这个肯定不会。
欧洲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俄罗斯在2022年1月将经乌克兰运往欧洲的天然气量减少了三分之二, 欧洲天然气储存量低,冬季需求比今年其余时间高出30%,2022年迄今为止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LNG)的量创 历史 新高,欧洲液化天然气处在满负荷运行。如果发生冲突,英国天然气价格可能翻两番, 同时俄罗斯供应全球海运氨市场20%,供应中断可能影响化肥和食品价格 , 油价飙升削弱了化工生产商的利润率,油价上涨削弱了消费者的信心和需求,但化工企业将难以转嫁更高的成本,损害利润率。关闭Druzhba管道将削减高达11%的欧洲乙烯,12%的丙烯产能,亚洲需求增长下降,中国经济放缓,要知道亚洲的聚乙烯(PE)利润率已经为负值。
庞广廉:石化大宗产品上涨是肯定的,但最终双方会回到谈判桌上。
庞广廉:制裁是肯定的,估计从金融开始 军队 能源 等系统都会在制裁清单
俄罗斯自然整体情况
俄罗斯具有储量丰富的自然,且由于技术相对成熟,产业工人经验丰富,境内基础设施完善,因此在对的开发利用方面,俄罗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截止2021年底,据相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原油出口占全球原油出口供应的12.1%左右,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桶/天;俄罗斯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的干天然气国家,每年生产超过22.5万亿Tcf的干天然气;
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石化、油气等能源产出国,仅次于沙特和美国。
因此,俄罗斯经济和 社会 发展也非常依赖自身的能源出口,丰富的能源对俄罗斯经济供应颇大,每年,能源出口及相关服务出口占俄罗斯GDP比重超过25%,且能源油气相关的财税收入贡献了俄罗斯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1、 原油
原油是俄罗斯最根本的利益,也是对国际油气市场影响最大的要素。目前全球原油市场各方利益错综复杂,一方面,前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导致原油需求预期降低,国际油价经历了一轮暴跌,原油期货甚至跌成负数。这给以原油出口创汇为主的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比如俄罗斯和沙特。但与此同时,美国由于页岩油革命,产量出口量创纪录的增长,在低油价的空档期,成功抢占了很多市场份额,一跃成为世界原油第一产销国。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稍微缓和及欧美国家经济触底反弹,国际油价又开始了一轮上涨,这给原油进口国带来了附加的购买成本。如今,俄罗斯和乌克兰爆发战争,势必会影响俄罗斯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叠加将继续对俄罗斯施加制裁,无意是雪上加霜的效果。那么,俄乌战争后,对我国原油供应链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油价的变化,对我国原油进口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我国原油长期处在高度对外依赖的情况,根据我们石化联合会的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1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2%左右。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4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3.6%左右。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每年进口原油需要花费高达1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因此油价的细化,对我国购买原油的成本而言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据刚刚的报道,布伦特原油价格短时突破100美元关口。
其次,可能影响我国炼化一体化项目。隆众资讯数据统计,2018-2022年,国内炼油能力将继续抬升,尤其是民营炼油能力的增长将非常明显,预计将有1亿吨左右的一次加工能力投产,预计到2022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9.8亿吨左右,年原油加工量将达7亿吨左右。如果抛除我国每年接近2亿吨的原油产量,也就是说到2022年这些项目建成后,我国每年多余的炼油产能为7.8亿吨左右,按照2021年,我国进口原油5亿吨来计算,全国炼厂满负荷运转的话,还需要再进口接近3亿吨原油。3亿吨原油?这将是多么大的一笔外汇支出!因此对于国内目前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而言,原料端肯定是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而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产品不同于传统的炼厂,他们主要是生产下游化工品,所以对下游化工品市场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再次,油价的高涨,对于我国能源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双碳目标有重大推动作用。降低对原油的依赖,提升清洁能源使用占比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追求的能源战略之一,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双碳目标的实施和环保能耗的压力,能源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而外部地缘政治推高油价,很有可能倒逼国内产业升级的步伐,长痛不如短痛,促使国内企业向着清洁、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进步。
最后,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个重要环境。这几年,疫情爆发之后,美国放水,导致通货膨胀加大,尤其在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都在暴涨,那么对于欧美国家而言,实际上是不希望看到油价暴涨的,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央行很有可能被迫加快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全球利率快速上升,对世界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造成强烈冲击。而我国2022年经济大环境本身就受到很大压力,能源化工行业经过2021年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创出 历史 最好成绩,但2022年,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能源化工行业的发展必将面临巨大挑战。
2、 天然气
据 Cowen的统计,俄罗斯每天出口约 230 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约占全球贸易的 25%,其中 85% 的天然气出口到欧洲。特别要注意的是,俄罗斯途径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网络可能会在军事冲突期间中断。Cowen 称,该管道网络每天满负荷向欧洲运输约40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但目前的流量只有满负荷的50%。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中国天然气进口金额3601.0亿元人民币,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56.3%。2021年以来,中国进口天然气价格整体呈大幅增长态势,进口管道气价格相对稳定,进口LNG价格涨幅明显。2021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进口来源国为27个国家,比2020年增加3个国家。其中澳大利亚进口量仍居首位,占进口量的39%。美国占比11%,位居第二,其次依次为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2021年中国进口管道气来源国6个,分别为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美国。2021年中国从俄罗斯联邦进口的管道气大幅增加,同比增长154%。目前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管道天然气供应国。
首先,天然气价格基本与原油价格走势趋同,根据数据显示,2月23日,LNG价格为9327元/吨,而2月初,价格才为5200元/吨左右,俄乌局势的影响,近期LNG价格已经上涨接近一倍左右。由于欧洲是天然气使用最大的地区,一旦“北溪-2”停摆,俄罗斯断供,那么全球天然气价格毫无争议的将大幅度上涨,我国也必须面对增加的天然气进口成本。但整体而言,我国天然气稳定局面可以控制,进口来源国渠道基本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其次,利好我国管道天然气谈判。众所周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管道天然气是重要的来源渠道之一,尤其与俄罗斯在东、远东、西有三条天然气管道。近年来,由于冬季一些国家对我国供应天然气量有较大波动,导致我国一些地区时常出现天然气短缺现象,但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谈判,人家占有主动权,因此我国一直比较被动。现如今,如果俄罗斯向欧洲输送的天然气出现中断,作为俄罗斯经济支柱的能源出口,普京必须考虑到完全切断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后,这些天然气下一个出口国家是哪儿,那么他将势必转头与我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够消化输送欧洲的天然气量,这对我国进口管道天然气是非常有利的。
3、 能源化工贸易
根据我们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能源化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8600.8亿美元,同比增长38.7%。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欧美国家受到疫情影响后,进出口业务依旧没有恢复,一些市场被我国企业获取。再次,我国坚持稳外贸政策在持续发力,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
随着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爆发,地缘危机越来越凸显,大宗商品价格势必会进一步上涨,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继续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我国能源化工贸易的最直接影响应该就是美国加大加息的力度。加息肯定会利好我国能源化工产品的出口。
如今的全球经济,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定海神针,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作为全球唯一一个具有全门类工业部门的国家,中国具备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在外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对我国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拓展海外市场、激发国内市场的绝佳机会!
文章转载自:石化行业走出去联盟
中国石油战略:我国是如何保卫我们的石油利益?
一、
2018年过去了。
这一年,中国一共进口了4.619亿吨石油,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
尤其在锦州和惠州两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趁着11月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大笔购入石油,更加大冲高了进口数据。
虽然到处都有电动车推进的消息,但我国石油消耗高峰在2028年左右才会到来,我们对石油的依赖还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格林斯潘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中国毫不犹豫点了个赞。
二、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但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才排在世界第13位,不含页岩油共有257亿桶,产油量也并不高,就算中国产油量高,以现在全球油价50美元左右的价格,我们的开成本也不太划算。
(上图美国成本是35左右,但美国页岩油二叠纪成本低于25美元)
虽然中国石油产量1.9亿吨还能排在全球第五位,但大庆、胜利这样的老油田已经没多少储量,从2017年开始,中国进口石油占全年依存的72.3%,2018年占75%,预计到2020年,会占到80%,差不多成了一个完全依赖进口石油的国家。
保卫石油输入线,就是保卫中国经济的命脉。
在中国的进口石油列表里,2017年,前五大来源国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进口份额占别为14.24%、12.43%、11.11%、8.78%和7.42%。在前十位石油进口来源国中,中国自8个国家的进口增幅达到了两位数,增长最快的是自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4.98%和28.90%。俄罗斯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原油进口第一来源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主要油气产品进口国)
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其中中东地区9个、非洲地区14个、北里海地区3个、南美洲地区5个。
每年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石油,主要运往中国的青岛、宁波、大连、湛江以及杭州海关,进口份额占别为28%、12%、11%、8%和7%。
那些在茫茫大洋上航行的巨型油轮的航线,像一根根细微的细管,不断给正在茁壮成长的中国经济,输入新鲜的血液。
如果你仔细留意我们宏大的一带一路图,你会发现,大多数我们的原油供应国,正好在我们的一带一路版图内。
(一带一路图,几乎将中国所有重要的石油进口国都覆盖了)
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度互补,互助互利,他们需要中国工业生产的产品,中国需要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同时,中国向这些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是互利互惠的宏大战略。
三、
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情况就要好得多了。
到了2018年,拥有页岩油技术的美国,产量已经超过沙特与俄罗斯,11月,美国已能做到日产1170万桶石油,超过俄罗斯的1140万桶每日和沙特的1063万桶,成为当今第一大产油国。
其中,美国,沙特,俄罗斯三国的石油总产量,已经超过欧佩克15国的总产量,已能左右全球经济起伏。
美国一年要消耗约10亿吨石油,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主要进口加拿大(最重要),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墨西哥的重质含硫油,他们的炼油厂从80年代开始主要炼这种油。
在页岩油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美国二叠纪页岩产量不断增加,美国的真实石油储量难以想像。
我国现有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773万吨,在国际石油供给突然中断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储备,也只够33天左右,这距离国际常用的90天的储备“安全线”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和其他经济大国相比,中国的石油储备相差更多,美国的石油储备高达6.65亿桶,足够150天的消费。
日本的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一半,但其石油储备还高于中国,有2.亿桶,日本的日均石油消费水平为445.1万桶,其储备规模足够使用68天左右。
四、
为了保卫中国的石油安全,我们现在主要解决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个叫绕开马六甲,另一个叫保卫南海。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
中国经中东和非洲运输过来的石油,几乎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再进入中国(日本,印度也有90%的石油要经马六甲海峡)。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马六甲海峡被控制住,中国的石油安全将即刻被催毁,我们就只有33天的石油储备了。
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有敌对方封锁马六甲海峡,会对中国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奋力发展海军,逐步建立数个航母战斗群及大型两栖部队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美国海军实力之强,就是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海军全部堆在一起同美国血拼,大概也敌不过四分之一的美国海军,我们的海军还在缓慢成长中,因此,绕开马六甲海峡成为当务之急。
幸好在西边,我们有一个全地球最好的铁血盟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西边,有一片海岸线,离霍尔木兹海峡很近。
那里有一个深水良港,叫做瓜达尔港。
瓜达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由中方出资建设,从瓜达尔港再建一条铁路或石油管道,直通中国新疆喀什,再从喀什到上海,也就2500公里了,省下了上万公里的海上运输路程。新疆、甘肃地区原来老油气田已经开殆尽,但当地还有许多配套的炼油加工设备,从喀什接进石油,一方面节约了绕道马六甲的海路,另一方面直接把石油送到了加工厂,直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有了瓜达尔港,中东地区我们主要的供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三国的石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巴基斯坦上岸,一路驶向喀什,再也不用经马六甲海峡,中国石油的陆上通道,就可以打通了。中国石油安全,也基本得到了保障。
不过目前中国运往瓜达尔的货物都是公路运输,虽然路程缩短,但成本比绕道马六甲海峡高几倍,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完善铁路、管道等运输设施,而中巴之间有高山阻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且需要时间。
而一旦瓜达尔港到喀什顺利对接,新加坡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虽然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铁杆盟友,但我们也不能亏待巴铁,中方拥有瓜尔港40年经营权限,40年后将会送给巴基斯坦,在这40年里,中方拥有港口91%的利润,巴方拥有9%的利润,同时,中方在“中巴经济走廊”一共投资了560亿美元,为巴方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如果说巴达尔港是我们的现在,而南海,则是我们石油安全的未来。
南海是被称作“第二个波斯湾”,其远景保守石油储量相当于中东地区的一半左右,超过了整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尤其是南海南部的万安滩、曾母暗沙周围、礼乐滩盆地地区。
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有很多不能尽如人意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海洋石油方面。
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海上油田水深普遍小于300米,大于300米水深的油气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说,现在开发南海的石油,为时尚早,还需要等待技术的成熟。
除了石油,中国南海可燃冰储量世界第一,相当于800亿吨油当量,南海的可燃冰可供开量3000年,而中国现在领先世界的顶尖技术细分类里,就有可燃冰开技术。
南海拥有这么丰富的,关系着我国能源未来的生命线,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强盛海军,保卫我们富饶的南海。
五、
除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中国还尝试在缅甸布局皎漂港。
皎漂港的优势是离中国陆地更近,运输成本更低,从皎漂港经铁路进入中国西南昆明,仅1500公里,昆明比喀什离内地可近多了,但去皎漂港还是要经印度洋,有可能为印度所制,所以中国也在斯里兰卡开始布局,在那里下了一步活棋。
缅甸内部政局不是太稳定,复杂多变,世界各国培植的势力暗流汹涌(我们平时新闻常看到出镜的果敢人,,罗兴亚等问题都是各国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没有比跟巴基斯坦合作来得放心。
(从皎漂港到中国西南地区陆地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三年前曾中标皎漂港项目,当时中方跟缅方谈的股权比是85%与15%,缅甸不同意,耽搁了三年,一直到2018年11月8日,终于谈妥股权比为70%跟30%---按原先的股权配比,缅甸不需要出钱,现在涨到30%股权,缅甸需要注资,第一阶段投资13亿美元,整个项目预计花费72亿美元。
另外中国也有尝试泰国克拉运河的可能性,不过克拉运河离马六甲海峡太近,开通运河成本太高,海峡又容易被封锁,跟不经马六甲是换汤不换药,这个是下下策,同时如果泰国克拉运河一旦开通,新加坡将会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新加坡是小国大政治,会以倾国之力阻止泰国开挖克拉运河。
(克拉运河一旦开通,新加坡将迅速衰落)
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瓜达尔港,还是皎漂港,抑或是克拉运河,中国走的每一步棋都将伤及新加坡的核心利益,因此大家会看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以华裔为主的新加坡,却是最喜欢怼中国的国家---我身边去新加坡旅游的大批亲友都反应新加坡对华人不怎么友好。
六、
现在我们必须聊一聊,保卫我们石油生命线的中国海军,现在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由于过去亏欠海军太多,中国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武汉造船厂订单不断,堪称“疯狂”的造舰规模像下饺子一样生产各种军舰,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054A导弹护卫舰从铺设龙骨到建造完毕仅需不到一年的时间,强大、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海军快速、大规模造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自2012以来中国海军新舰入列或服役的数量不少于82艘,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海军的除去核潜艇与航母之外的所有舰船,足以碾压任何中等国家的海军。
虽然中国海军目前只拥有两艘航母,一艘辽宁舰已形成战斗力,首艘国产航母正在进行第二次海上试验,但传闻第三艘航母已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第四艘航母已提上建造日程。中国还有导弹驱逐舰052D10艘,052C6艘,052B2艘,0522艘,051C2艘,9569艘,051B1艘,0516艘,护卫舰054A28艘0542艘,05641艘,053H310艘,登陆舰0714艘,07211艘123224艘核潜艇0946艘,0934艘,0923艘常规潜艇元级潜11艘,基洛级潜艇24艘,宋级潜艇17艘,明级潜艇8艘。
同时我国海军还有多艘舰艇下水或在建,例如:国产航空母舰已下水并进行了两次海试;055万吨大驱4艘下水;另有052D型导弹驱逐舰多艘下水或海试等等。
中国海军军费开支逐渐上升到俄国的2.5至3倍,中国海军整体实力超过俄国与法国,位居世界第二将成既定事实。
但是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还非常大,美国海军一年军费是中国海军的四倍,我们舰艇虽多,但高科技方面还有很大距离,最悲观的预计是中国海军战力还不到美国海军一成。
七、
无论在陆地还是海上,中国都是呈现出积极的姿态,努力保卫中国经济的生命线,我们还会依赖石油进口非常长一段时间,因为石油,我们也被卷进了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斗争,在新能源彻底普及前,我们依然会开港铺路,修舰强军,保卫南海,推进友国。
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祝祖国日益强盛。
关于石油的问题 帮帮忙 谢谢了!
首先是能源需求和安全,中国国内石油产量长期低下,几大油田一直减产,以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为例,一吨油,九成是水,最近中石油、中石化投入巨资,提高了油田的回率,但是,由于石油的地质构造中国与外国不同,导致中国产油成本大增。有句话:外国挖石油,是大盆里面抓大鱼;中国挖石油,是小盆里抓小鱼。这也是中国石油产业为何一直处于一个自成一体的集中型产业的原因——小企业根本搞不了。就那么多油,小企业这钻口井、那钻口井,时间长了就像煤炭一样,毁了一个地质构造带。石油是液态的,在底下,需要根据底下的分布和压力进行开,比如:如果一个油田东西分部,东边开西边也开,压力减小,那这个油田用不了几天就废了。所以中国的石油产业必须是大型企业,又因为时又是能源经济命脉,就要集中到国有资本手中。
近年来,中国石油的主产区正在向西北转移,新疆估计总储量高达200多亿吨,但只是估计,目前勘探出来的可开的油田,只有一两成,真正投产的也不多。其他的都因为地层太深,或者油田太小,或者处于地震带上不易开而作罢。
中东的油田大多规模巨大,产量高、持续。是石油开的天堂。中亚、俄罗斯、次之,东南亚、南美再次之。进口原油多元化的主因,是因为中国石油需求极大,每年都在飞速增长,而石油的定价权却是欧美与欧佩克国家争夺的结果,几乎没有中国什么事儿。所以很多人说石油企业垄断,根子不在这,而是再定价权的问题,这一点上,铁矿石定价权中国也吃亏。
但是从中东进口原油有很多隐患,就是:要经过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等地,运到中国沿海。波斯湾受制于美国,印度洋受制于美国、印度,马六甲海峡是东盟和美国、南海争端一直存在,又是东盟和美国,台海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东海是日本、美国。一路都受制于人,随便哪个地方出问题,石油供应就受大影响。最近中国通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和伊朗等国都加大了石油贸易的力度,但是中东问题复杂,美国势力介入太多。而且伊朗与美国的冲突随时可能激化。
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自苏联解体后,中国一直想要进入,但是屡屡受制于俄国,尤其是普京上台俄罗斯逐渐强大,问题更加突出。2001年以来,美国进攻阿富汗,至今仍然驻军,问题更加复杂。
东南亚国家中,缅甸一直是我们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可以修建管道,将波斯湾的原油运到缅甸,然后通过管道直接送到中国云南(现在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欧美国家一直在推动缅甸和平演变,极力推行西方民主制度,如果不是中国近几年强大了,搞不好缅甸就是下一个伊拉克。
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最为简单便利,但是俄罗斯也是一个大国,曾经的苏联是世界一极,俄罗斯无时无刻不梦想着成为恢复往日的荣光,对于中俄而言,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共同利益,随时都受制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如果石油都从俄罗斯进口,那就等于让俄罗斯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对俄罗斯而言,如果主要的出口国变成了中国,那他的利益与中国交汇就越多,到时候两个国家绑到一起,中国发展这么快,对俄影响不见得是好事。所以中俄都不希望在石油这个问题上太单一。
中国的另一个石油进口区时非洲,不过非洲问题很复杂,中国大规模(小规模的很早就开始了)向非洲进军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儿,效果好于不好有待观察。还有一个是南美,不过南美一向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自然也不好处理。
总之,中国的石油能源安全,是隐患多、机会多、发展快、需求大。所以,问题很复杂,油价之所以一直提高,垄断恐怕不是主因,各种问题复杂,又受制于人,恐怕才是问题所在。
世界主要产油国是哪几个?
世界主要产油国:美国、俄罗斯、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等。占据全球半数石油产量。
路透社2018年11月26日播发市场分析师约翰·肯普的专栏文章,指出欧佩克对国际油市的影响力近年日益下降,而美国、俄罗斯和沙特三大产油国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随着美国页岩油兴起,美国跃升为全球最大产油国。俄罗斯和沙特则放松2016年底以来的限产政策,石油产量相当可观。肯普发现,2018年国际油价先上涨、后下跌,“几乎完全”是由美、俄、沙特三巨头的石油政策所左右。这三国定期互相通气,从而确保对国际油市的影响力。
沙特是欧佩克成员,美国和俄罗斯不是。这三国2017年原油和凝析油日产量合计3600万桶,占全球总量的39%;欧佩克其余成员的日产量合计2700万桶,占全球总量的30%。
扩展资料: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约80%可以开的石油储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
百度百科-石油
人民网-三大产油国坐镇国际油市 欧佩克只能靠边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