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灯为什么要拨灯芯 油灯为何要拨灯芯

2.关于粮票收藏的价值

3.(2006?南京二模)如图所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实验时

4.为什么民国部分地区已经通了电,后来又点了40年煤油灯?

油灯为什么要拨灯芯 油灯为何要拨灯芯

南京煤炭价格_南京发货煤油价格

导语:大家都知道,油灯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那么,油灯为什么要拨灯芯?油灯为何要拨灯芯?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油灯为什么要拨灯芯

 油灯拨灯芯的原因是增加灯芯与空气(中所含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油灯燃得更久、更亮。灯芯一般是用布料做的,布料能够很好地吸收液体,通过灯芯将油置于一定高度,点火时油就能充分与火源的外焰接触。

 拨灯芯的意思是拨动一下油灯的灯芯,使油灯变得更亮。原来,煤油挥发得很慢,灯芯的作用能增加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若直接对煤油点火,其外焰最热的地方是向上的,导致煤油表面温度很难达到着火点。

 如果加了一般是布做的灯芯,能够吸收煤油,起到导油的作用,等于将油置于一定高度,使得点火的时候煤油可以充分与外界空气接触,才能燃烧起来。

 煤油在棉纱灯芯的毛细作用下,浸渍了整条灯芯,因灯芯本身是可燃物,用火点燃灯芯后,灯芯四周小环境的温度超过了煤油的闪点,所以灯芯表面的煤油也被引燃了。

 灯芯顶端的煤油烧完了,下面的煤油又沿着灯芯升上来,这样就保持了平稳持久的燃烧。煤油的燃烧通常离不开灯芯,但在特殊的条件下,例如煤油的环境温度超过了它的闪点,那么它不依靠灯芯也同样可以像汽油一样燃烧。

 油灯简介

 油灯以油为介质的灯具。 物质文明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考古学以人所创造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作为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的佐证。在这一历史中,油灯是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

 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由于铸造技术的提高,油灯和其它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油灯艺术的辉煌。从春秋至两汉,油灯的高度发展,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它和其它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折射了社会政治的规章法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河北平山三汲出土的战国银首人形灯和十五枝灯;河北满城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羊形灯和当户灯;广西梧州大塘出土的西汉羽人灯;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的牛形灯;湖南长沙发现的东汉卧人形吊灯;山西襄汾县出土的东汉雁鱼灯。

 油灯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而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又由于青瓷的技术特点,一种和这种技术相应的造型和装饰也随之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此后直至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龙灯及唐三彩狮子莲花灯,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种繁多。由于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像灯轮、灯树、灯楼、灯婢、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风灯等。这些新的灯具或灯俗烘托了那个时代盛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宋代的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向晚灯烛荧煌,上下映照”,继续着盛世的辉煌。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灯。“书灯勿用铜盏,惟瓷质最省油”。而始于唐代的省油灯到宋代则广为流行,“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陆游《陆放翁集》)。到明清之际时青花和粉彩油灯成为新的时髦,明代的“书灯”陪伴了无数的书生,“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此后油灯的发展下接外来的洋油灯,直至电灯的出现,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历史在20世纪终结。

关于粮票收藏的价值

粮票 收藏 已经成为一股时尚潮流,那么粮票有收藏的价值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粮票收藏的价值,希望对您有用。

粮票收藏的价值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市场价之差。目前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国集“粮” 爱好 者也在不断扩大。近两年在香港、澳门特区和欧美一些国家高价购买竞相收藏中国粮票中的珍品。随着时间推移,集粮热的升温,粮票收藏品市场也必将上扬。只要掌握好收藏粮票的基本原则,投资收藏粮票前景十分可观。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在中国历时40年,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粮票的收藏知识

一、粮票的分类与特点: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这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粮票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那么在粮票这一大家族里有些什么品种呢?略举一些有:有直接称粮票的,有大米票、面粉票、粗粮票、细粮票、小米票、土豆票等等。

二、六类粮票收藏价值高:

粮票属于“断代”收藏品,现早已停止发行和流通。居民手里的粮票大多在长期使用中被损耗了,而绝大部分的库存粮票又被各级粮食部门所销毁,因此目前粮票的存世量并不多。粮票收藏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国的“集粮”大军发展十分迅猛。

方寸粮票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它蕴藏了许多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 和艺术的深厚内涵,容纳了绘画、地理、民俗、历史、度量衡等各门类知识。粮票具有史料和文物价值,它翔实真切地记录了我国的那段历史,是一种实物档案资料。此外,粮票的文化、艺术价值也非常高,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小粮票升值潜力巨大,按稀缺程度,一枚粮票低价可能几角,高价则上万。

据估计,仅新中国发行的全国粮票(先后印制共计9套)、地方粮票和军用粮票总数就达14000多种,若再算上解放前的各种粮票,那就更多了。粮票虽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也不是所有的粮票都值得搜集。收藏粮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是早期发行的粮票。如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上世纪50年代)发行的各类粮票;

二是专用粮票。包括:救灾粮票、侨汇粮票、井下工人粮票、郊区菜农粮票、产妇补助粮票、人民公社票等等。其中,救灾粮券是粮票收藏门类中的一种稀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1988年至1990年浙江奉化市发行的“奉化市救灾粮供应券”等。

三是票额最大和最小的粮票。票额最大的是西藏军区1967年发行的军用粮票,票额一万斤;票额最小的是南京市1960年发行的一钱粮票。

四是票幅最大和最小的粮票。票幅最大的是原国家粮食部于1957年发行的“军用粮定额支票”,共4种,均为150×67厘米;票幅最小的是浙江省于1976年发行的10斤粮票,仅有9×8毫米,如小孩指甲大小。

五是特殊粮票。如云南印制的支援难民粮票(唯一的联合国援助救灾粮票)。还有,1960年南京发行的“壹市斤”加字编号粮票(版面左上角编发号码,左下角和右下角各加黑体印“南京”二字)。目前特殊粮票存世极稀少,其价值不可估量。

六是错体粮票。如1968年版广西的一两粮票将语录“厉行节约”误为“励行节约”,湖北1971年发行的10斤通用粮票上的“中央农民齤运动讲习所”漏印“旧址”二字,该粮票目前已难得一见。

三、粮票市场行情看好:收藏市场上行情较为看好的主要是那些发行年代较早(新中国成立前后发行)、存世量较少的粮票。如:西北区粮食局预购提粮证(1954年版,面额50斤),据说国内存世量仅数十枚;山西省太岳军区发行的兑米票(1948年版,面额为12两);广东东江纵队江北支队流通谷票(1944年竖版,票面中部有黑白头像),曾以一万元,被广东粮票收藏家蔡润基购藏,创下了国内粮票单枚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

除各类早期粮票外,全国通用粮票也是人们收藏的一个重点,从1955年到1982年,我国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据悉,全国粮票目前交易较为活跃,价值较高的如:1955年版全套共5枚,面额分别为4两、半斤、1斤、3斤、5斤。还有1978年和1982年未流通使用的两套全国粮票也备受市场青睐。其中,1978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半斤、1斤、3斤、5斤、10斤;1982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3斤、5斤。

与全国粮票相比,省级粮票在收藏界因品种多、搜集难而著称。近年来,省级粮票价格持续攀升,稀少品种更是有价无市,供不应求。列几种价值较大的票种:在2001年,山西省1955年版30斤面额粮票单价为150元,现在350元也难买到;1966年版山东省5斤面额粮票现在甚至上千元也难以觅到。还有河北省从1954年到1980年共发行了9套省级粮票,目前第1套、第2套粮票在市场上存世量很小,身价不菲。该省第1套粮票为1954年发行,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5斤、10斤、30斤、50斤、100斤;第2套粮票为1955年发行,全套8枚,面额分别为2两、4两、半斤、1斤、3斤、10斤、20斤、30斤。(价格为09.8月)

四、 粮票的发行量与品相关键:

70年代期间发行的大量的粮票,包括全国的66年通用粮票,还有各个省市地区都有发行,1965年、1966年全国粮票发行量很大,成套的也就十几块钱。 和其他收藏品一样,粮票的价值也是要看品相和存世量的,不过粮票这种有价证券,流通广,存世量大,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不少,这是它跟邮票最大的不一样之处。粮票的价值:

1.要看是哪个地方的,有许多地方发行的粮票比全国粮票要珍贵几倍甚至几十倍;

2.要看面额,全国的丶地方的粮票从半两到几十斤,各种面额的粮票都有,不同地方丶不同面额的粮票市场价是有差别的,而且有的差别还很大;

3.要看成不成套,因为成套的粮票较难收集,所以价值也较高。既使不成套也要看1965年这个地方丶这种面额粮票的发行量及存世量,发行量丶存世量少的自然珍贵,物以稀为贵嘛;

4.要看粮票的品相,全新的丶没有污损的粮票,收藏价值自然就高。

看了关于粮票收藏的价值还看了:

1. 66年粮票的收藏价值分析

2. 65年粮票的收藏价值分析

3. 最值得收藏的粮票类型有哪些

4. 1966中国粮票收藏价格

5. 1966年全国粮票收藏

6. 布票和粮票收藏多少钱

7. 1980河北粮票收藏价格

(2006?南京二模)如图所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实验时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保证两种液体相同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说明液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实验时为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我们可以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的不同;也可以观察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加热时间的不同.

故答案为: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为什么民国部分地区已经通了电,后来又点了40年煤油灯?

民国时期的确是电了,为什么还是点了近40年的煤油灯,原因就是当时的电,并没有普及。

民国时期的电力发展不是很理想,我们都知道当时中国受战争影响,电力的发展,也是屡遭重创,寻常百姓家根本不知道有电的存在,有电供应的地方只在大城市范围,比如上海,武汉等地方,而且就算是有供电的地方,也是时断时续的,在固定时段供电,有问题随时还会断电,不像如今24小时有电可用,所以煤油灯和蜡烛才是照明的主力。

在煤油时代之前,人们都是用蜡烛来照明。蜡烛分为两类,一种动物脂肪油,一种是蜂蜡,动物脂肪油是要通过宰杀动物熬炼提取,燃烧时会产生气味还需要不断修剪灯芯来保持亮度,而脂肪油不易保存,容易变质变味,在当时的穷苦条件下,要通过宰杀动物来获取光明,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因为这样意味着就要全家饿肚子。而蜂蜡成本过高,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只能天黑就歇下。

煤油灯自清末时期从国外引入,因灯具美观,燃料先进,亮度好,中国百姓逐渐接受了煤油灯。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1912年-1949年),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煤油灯,因为煤油便宜,百姓家用的起的。

就是在有电供应的地方,供电也是时断时续,所以一般家庭都会备有煤油灯。在六七年代,煤油都是靠票到供应社去兑换的,而且家里用煤油灯很省,一般只有在孩子写作业才会点。

说一说中国电力的发展。

1882年,来自英国的立德尔等人创办了上海电气公司,在上海的南京路江西路西北转角处竖起了第一盏弧光灯杆,这是中国的第一盏电灯。之后,上海铺开的第一条低压输电线宣告着中国电力发展史的开端。

1936年,万伏以上的高压输电线出现,中国有了自己的电网, 当时中国的发电设备都是来自国外,以火电站为主,也有少量的水电站,开设在南京、杭州、上海、西安、武汉、桂林等地。 这些发电供应的都是学校,医院,机关,商铺以及场所,而且都在大城市,相对来说家庭用电甚少,可惜好景不长。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初生的电网遭到破坏,从此电力发展走向低迷时期。这些兴起的电力厂被日军侵炸毁,电力公司被迫停办,破产,卖掉发电的机器。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力发展起来,电开始走进家家户户,农村也逐渐普及用电,不再是时断时续的情况,逐渐实现了24小时通电。

如今印度、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没有完全普及用电,中国作为基建狂魔,能给十四亿人口提供全天稳定用电,真的十分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