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孔孟的故事。。。

2.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沦为一个县城?其中发生什么了?

3.孙膑的故事

4.谁能介绍一下战国时期的梗概!!!!!!!!急求!!高分!!

5.河南垣市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有什么值得去的景点?

关于孔孟的故事。。。

长垣一釿战国古钱价格_战国长垣一金价格

孔子的生平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引起文化学术领域里的大变化。原来守在

官府的《诗》、《书》,典籍散在民间。原来只能由供职官府的人传授、讲

习的知识和技术,现在可以在私人间传习,甚至主要是在私人间传习。私人

讲学,成为历史性的风尚。孔子是私人讲学的重要倡导者,也是在私人讲学

的风尚中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略后于孔子,

有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孔子的家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生于公元前551

年①,死于前470 年。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是微子之后。他的先祖孔父嘉,

始以孔为氏。曾祖父孔防叔因政治斗争失败,逃到鲁国。父亲叔梁纥在鲁作

过下级官吏,很有力气。《左传》襄公十年(公元前563 年)随从鲁军攻逼

阳(今江苏邳县西北)。当部分鲁军攻入城内的时候,守城的人把悬门(犹

今之闸门)放下来,要把鲁军隔成两截。叔梁纥以两手扶举悬门,使不得下,

攻入城内的鲁军得以退出城外。叔梁纥又曾与另外两人率甲士三百,打退了

齐军的侵扰①。相传,叔梁纥晚年娶颜氏女徵在而生孔子。

青少年时期(三十四岁前)

孔子幼年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家境贫困。但鲁人好礼的习俗很早就影

响着他,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宾。”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立志

向学,曾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什么、向谁学、怎样学,都不得

而知。《论语》记他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

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话不能确指为何时所说,

但孔子这种博学、好闻、审思、明辨的精神是自早年就已养成,这可能是没

有疑问的。相传孔子“见于郯子而学之”,并告诉人说:“天子失官,学在

四夷”①;又相传孔子曾礼于老聃②、访乐于苌弘③。

孔子二十岁左右,作过季氏的委吏,看管仓库,计算账目。又作过乘田,

管理畜牧,这都属于家臣一类的小官。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

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④。

孔子博学的名声大起来,有人愿意把子弟送来,做他的门徒。后来他曾

说,我到三十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这就是所谓“三十而

立”。也就在孔子三十岁左右,他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弟

子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也属于第一批

的门徒。

在齐鲁期间(三十五至五十五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 年),鲁国专权的季氏因和郈氏斗

鸡而引起争端。鲁昭公企图夺回,便联合郈氏、臧氏伐季氏。季氏与孟

氏、叔孙氏共攻昭公。昭公战败,流离在齐国的边境上。这年,鲁国在襄公

庙里举行禘祭,跳万舞的人只剩下两个人,多数到季氏那里跳万舞去了。依

照古礼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舞⑤,可是鲁国的大夫季氏也以八佾舞于庭,并且

先占有了公室的舞者。孔子非常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

一年,孔子三十五岁,由鲁适齐。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虞舜时的古乐,所谓“韶”的乐曲,他学习得十分专

心。他说,想不到这音乐能达到了这样了不起的地步!

齐景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

景公赞赏地说:说得好呀!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

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据说齐景公还有一次向孔子问政,孔子讲述了

节俭的道理①。齐景公听了也很满意,曾经打算把尼溪地方的田封给孔子。因

晏婴的劝阻,没能实现②。后来孔子再见到齐景公,景公虽然还很恭敬,却不

问治国的道理了。又风闻齐国有的大夫欲加害于孔子。一次,景公终于向孔

子点破,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这就迫使孔子不得不匆勿离开了

齐国③。

孔子在齐国住了近两年的光景。三十七岁左右,返回鲁国,继续私人讲

学。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他回答说:“《书》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这大概是因季氏专权,

孔子不愿问政。他认为通过教育,对政治施加影响,也是为政,不一定非做

官不可。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四十岁的时候,知识丰富了,遇事即不

致迷惑。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 年),流亡在国外的鲁昭公死于晋

国的乾侯(今河北成安县东南),昭公之弟公子宋继位,就是鲁定公。定公

五年④,把持鲁国国政的季平子死了,他的继承人季桓子仍然大权在握。但他

的一些得势的家臣也威胁着季桓子,他们彼此之间也在摩擦。这时,有势力

的家臣是仲梁(复姓)怀、阳虎和公山不狃。先是仲梁怀跟阳虎发生冲突,

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出来做了和事老。但因仲梁怀的气焰更加嚣

张,阳虎终于驱逐了仲梁怀,并囚禁了季桓子①。这样,阳虎胁制季桓子,而

季桓子又胁制着鲁定公②。孔子面对这种情形,不愿意出来做官,“退而修诗

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左传》定公八年(公元前502 年),公山不狃等五人联合阳虎,想把

“三桓”的继承人都换上接近阳虎的人。阳虎又逮捕了季桓子,并要杀掉他。

季桓子用计逃脱。第二年,阳虎失败,逃到齐国,旋又去晋。公山不狃又据

费邑叛季氏。在这期间,阳虎曾劝说孔子出仕。孔子承诺了,说“吾将仕矣。”

公山不狃也曾召孔子做官。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说:“末之也已,何必

公山氏之之也?”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

周乎!”孔子不赞成家臣的跋扈,但他希望有一个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有时似也难免有屈就的意思了。当时也许他还有利用“三桓”的反对力量以

加强公室的想法。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 年),孔子在鲁国当了中都宰。因有成绩,升

为司空,又由司空为司寇。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官职。司寇,是

掌管刑狱、纠察的官长。季平子原来“葬昭公于墓道南”,跟鲁国诸先公墓

相隔较远,对鲁昭公有贬斥之意。“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①即扩

大墓域,使昭公与鲁群公墓合为一块墓地,借以正昭公之位。这是一种正名

分的措施。

《左传》定公十年(公元前500 年),孔子以相礼资格参加了齐景公提

议的齐鲁两国君主的夹谷②之会,从齐国收回了郓、灌、龟阴之田”(在今山

东汶水北)。这次外交上的胜利,提高了鲁国的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声望。

孔子抓住鲁君受三桓控制,而三桓又受家臣威胁的时机,想借以削弱贵族势

力而提高君权。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提出“堕三都”③的建

议。郈、费、成本是三桓势力盘踞的城堡。孔子以“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

城”④的道理,来说服三桓和定公,出现了“行乎季孙三月不违”⑤的局势。

他派子路为季氏的家宰,主持拆毁三都的部署。叔孙氏先把郈的城墙拆除。

季氏将堕费,孔子以司寇的地位,派申句须、乐颀二人跟国人联合,击退了

公山不狃、叔孙辄的反抗,迫使他们逃往齐国,遂堕费⑥。及至将堕成⑦时,

孟氏伪装不知,而他的家臣公敛处父出面违抗。定公亲自率师围成,也没有

攻克。这样,三家贵族中有两家在表面上被削弱了,孔子在内政上暂时取得

了胜利。

孔子在“堕三都”前后,《佐传》定公十二年说他曾“与闻国政三月”,

这和“孔子行乎季氏三月不违”的说法是一致的。《论语》所记鲁定公同孔

子的对话,大约就在这一期间。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从问

话中可以看出,定公有正君位的愿望。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又一次,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回答说,话不

能这样的简单机械,不过大家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

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定公又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又回

答说,话不能这样的简单机械,不过大家都说“‘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

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

言而丧邦乎?”这仍然是“君君,臣臣”的意思。

孔子堕三都的主张,客观上起了强公室弱季氏的作用。公伯寮向季氏毁

谤子路,实际上也是毁谤孔子。孔子得知后,无可奈何地说:“道之将行也

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孔子与季氏的矛盾尖

锐起来。齐国也恐“孔子为政必霸”,送来一队“女乐”“文马”。定公与

季桓子接受下来,玩赏,怠于政事。子路劝孔子离开鲁国,孔子还犹豫,

直到他去参加祭祀,祭肉也不见送来,才匆忙地率领着弟子离开鲁国①。

周游列国十四年(五十五至六十八岁)

孔子离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他曾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

蔡、晋、楚的边境,并反复进出于卫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 年)孔子五十五岁,离开鲁国去卫国①。弟子

冉有赶来,在进入卫国的路上,他们有一段对话: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到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并以“富、庶”为前提,也很

注意物质利益。

卫灵公对孔子表面上敬重,依照鲁国的生活待遇给以俸禄。不久,卫灵

公听信人言,怀疑孔子来卫有什么野心,派公孙余监视。孔子只住了十个

月,就离开了。

孔子将要到陈国去,路过匡①(今河南长垣县境)。匡人误认为他是曾

经骚扰匡地的阳虎一伙,就把他们和弟子包围起来。颜渊随后才赶到,孔子

见了他就说,“吾以女(汝)为死矣。”颜渊说:“子在,回何敢死!”弟

子们有些恐惧,孔子却镇静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

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离开了匡城,曾在晋国边境上逗留,随后又返回卫国。卫灵公对孔

子只是表面敬重。后来,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

这样,为什么不败亡?”孔子说:“他用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主管祭祀,

王孙贾统率军队”,“夫如是,奚其丧?”在孔子的眼中,卫灵公虽无道,

但他任用了几个能干的人掌管国家的主要部门,所以卫国尚能维持它的统

治。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敲着磬,有个背草筐的人从门口经过,说:“这个

敲磬的人有心思呀!”一会儿又说:“可鄙呀!硁硁的磬声好像是说没人知

道自己。既然没人知道,就算了吧!”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卫灵公跟孔子谈话的时候,眼睛就没有看

孔子,只仰着头看空中的大雁。孔子觉察到必须离开卫国了。

孔子带领弟子离卫,过曹。于鲁哀公三年到达宋国境内。当他同弟子们

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时,宋国的司马桓魋令人把大树刨倒,还要迫害孔子①,弟

子们劝说孔子快走。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但他还是改

换了服装和弟子们逃出宋的地界②。到郑国时,才和走散的弟子们重聚在一

起。子贡告诉孔子,有人看见您的狼狈样子,说“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

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经宋到陈国。陈君闵公很平庸,常受吴、楚两国的

欺凌。陈闵公只把孔子看做是个博学的人。一天,一只被箭射穿的隼鸟落在

闵公的庭院,死掉了。石箭头和一尺八寸长的楛木箭杆还在隼鸟身上。陈闵

公打发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箭是有来历的,它是北方肃慎族的。从前武

王克商以后“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武王想使后人知道这件事,

在箭杆上刻有“肃慎氏之贡矢”③,把它赐给陈国。官吏到府库里去查找,证

明了孔子所说的正确。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 年),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后,离开陈国。在

到蔡国的路途上,正赶上“吴伐陈;楚救陈”①的战乱,遭受到绝粮的困境,

跟从的弟子多饿病。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

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还照常讲学、弹琴、歌唱,在镇

定中度过困厄。

孔子到了原属蔡地而已成楚地的负函(今河南信阳县境)。叶(shè)公

①当时镇守负函,虽闻孔子之名,但却不了解。他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

子路不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叶公还曾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告诉他:“近

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让近处的人安居乐业,远方的人来投奔。这是针

对叶公管理迁到负函的蔡人来说的,希望他施行德政。

楚昭王本来想重用孔子,准备在孔子到楚国后封给他七百书社,每个书

社约有二十五户。令尹子西劝阻楚王说:孔子有实现周公事业的想法,现在

叫他“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听了这些话,就打消了

原来的念头。

孔子停留在楚国边境期间和返回卫国的路途上,遇到了一些不知姓名而

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物。有个好像疯狂样子的楚人,跑到孔子的车旁,唱道: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

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跟他谈谈,他却赶快躲开了。

在返回卫国的路上,孔子跟弟子们一时找不到渡口,看见长沮、桀溺两

个人在一起耕地,便叫子路去打听过河的地方。他们问清楚了车上的人是鲁

国的孔丘,子路是孔子的门徒以后,长沮说:“孔丘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桀溺对子路说:“现在的世道是到处乱哄哄,谁能把它改变过来呢?你与其

跟着躲避那个、选择这个的人跑,还不如跟随我们不问世事的人呢。”他们

继续不住地翻地,不再说话了。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怅然良久,

才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走在路上,子路落在后边了,他不知道孔子走

了哪一条路。他遇见一位拄着拐杖、背着竹筐的老人,便问道:“子见夫子

乎?”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他插起拐杖,开始拔

草。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再打发

子路去寻找,老人已经走了。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所遇到的这些人物的言论,是对孔子的讥讽、惋惜,

这是他在齐鲁很少遇见的。孔子并没有因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鲁哀公六年,孔子从楚国的边境返回卫国,这是卫出公四年。出公,名

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因谋杀南子,被灵公驱逐出国。

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蒯聩又回国同他争位。孔子到卫国时,政局已经

大致稳定,“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有一次,子路问孔

子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

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无话可说了,但弟子们还想了解孔子有无在卫出仕的意图。冉有问子贡

说,你看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我去探问一下老师的口气。子

贡便走进孔子屋里,问“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

子贡又问:“他们兄弟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都跑到国外,

后来是不是怨悔啦?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贡出来对冉有说,

老师不会帮助卫君。看来,孔子限子路、子贡的两次谈话,都是针对卫出公

跟他的父亲蒯聩争夺君位的批评。孔子能够在卫国住下来,大概是由于卫出

公以待贤者的礼节来奉养孔子,即孟子所谓孔子“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①。

归鲁后的晚年(六十八至七十三岁)

鲁哀公七年,吴与鲁会于鄫(今山东枣庄市东,苍山县西北),鲁国被

迫献百牢。吴又要求季康子去禀见,幸赖子贡的交涉才免受屈辱。第二年,

吴又攻鲁,幸有包括有若在内的七百英勇武士的坚决抵抗,吴兵才退走②。季

康子感到孔子的弟子中确有人才,就派人请冉求回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冉求率领“季氏之甲”击退了侵鲁的齐军,立了战功③。季康子问

冉求说,你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生就的?冉求回答说:“学之于孔子”。

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冉求对孔子备加称赞。季康子问冉求,是否可

以请孔子回来。冉求说,想请他回来,只要不听信小人的坏话,就可以了。

季康子便派人带了重礼迎孔子回国。就在这一年,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奔波,

返回鲁国,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

孔子三十岁左右就从事私人讲学。归鲁以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对传统的《诗》、《书》礼乐,加以整理,用来作为教诲弟子的教材。据

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曾“韦编三绝”。他还利用官史作《春秋》,上

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

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

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晚年,他自述一生的学习、修养进

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孔子在政治上,有抱负,有见解。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得到亲自检验自

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受到各国当权人物客气的咨询。晚年归鲁后,遇有大

事,鲁国的当权者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鲁哀公曾问孔子,“何为服?”

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季康子患

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想用多杀

坏人、亲近好人的办法来稳定社会秩序。他询问孔子的意见。孔子回答说,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孔子回鲁后,他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老年丧子,终是伤心的事。过了

不几年,又眼见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死去。他听到这一不幸的消息后,伤心

得连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哭得十分悲痛。跟随他的人说:“子

恸矣!”孔子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 年),齐国的国君简公被大夫陈恒了。七

十岁高龄的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哀公,说:“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哀

公说,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个大夫去说吧。孔子又向三位大夫说了,但

都不同意出兵讨伐。孔子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①第二年,

孔子最亲密的弟子终又在卫国中惨死②。

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孔子在弟子们的悲哀声中死去,年七十

三岁。鲁哀公亲致悼辞③。他在世时的言论,后世流传很多,其中主要而可信

者,是《论语》一书。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 年至前289

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

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

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

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

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

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 年至前320 年)年间。当

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他在齐

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

公元前329 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

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

称尧舜。”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

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

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

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

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

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

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

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

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

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

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

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

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

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

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

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

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

“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 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

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

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公元前353 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 年,马陵之战,魏

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 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

子卯。公元前330 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 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

秦。公元前323 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

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

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

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

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

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

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

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

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 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

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①

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

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

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

旧术,不知世务”①。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乘机

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②宣王不听,“燕人畔”。王曰:“吾甚慙

于孟子。”③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

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

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

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

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④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

名声。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

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

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

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

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

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

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沦为一个县城?其中发生什么了?

在古代,大名府由于交通发达,又是军事重镇,所以促使它繁华了一千多年,特别是在北宋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大名府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春秋时代属于卫国,那时叫五鹿城;战国时属于魏国;秦朝叫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叫魏阳平郡;北周称魏州;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改名为大名府;五代叫兴唐府;后晋叫广晋府;后汉又改为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建陪都,又叫“北京”,此时的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

从春秋到北宋,大名府一直属于军事重镇,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经过此地,修建了三大码头和八个渡口,增强了它的交通力度。由于晋高祖石敬瑭将幽云16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辽国势力直接威胁到北宋的边防。后来为了防止辽国的南侵,北宋就在大名府驻扎重兵。

公元1042年,辽军准备南侵,宋仁宗在丞相吕夷简的极力谏言下,把大名府视为重镇,驻扎大军,并投入巨资,把它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成华丽异常的都城,光宫墙就达三里长,使得大名府的经济、商业、人口一度处于顶峰状态。

北宋灭亡后,被金国占领的大名府完全失去了他的政治地位,加之金人不善于运营,使得经济迅速衰落,人口也不断流失。由于大名府距离黄河比较近,1401年,一场大洪水直接淹没了它,淤泥几米高,使得它彻底消失在历史中。后来明朝又在附近重建了大名府,但是跟北宋的大名府大不相同了。

但是,大名府在元明时期一直当作为路、府、道所在地,清朝时期是直隶省总兵驻地,辖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清朝末年修建平汉铁路时,原本经大名及开封南下,但袁世凯担心给他的家乡河南顶城招来灾祸,于是将平汉铁路西移,改道邯郸、安阳、郑州,这便直接导致大名府的衰落。

民国时期,大名府还属于南直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辖从石家庄以南,到河南长垣黄河以北,包括山东东明。1963年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的水利问题,而进行了区划调整,把大名府划归了河北省邯郸市,至此,大名府变成了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县城。

总体来说,大名府的兴衰跟北宋有着直接的关系。

孙膑的故事

孙膑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垣县),?[7]?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扩展资料:

关于孙膑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两个徒弟孙膑、庞涓去找“无烟柴”。孙膑决心一定要找到“无烟柴”,而庞涓却为人十分狡诈,借故不去找。孙膑找了好多天没找到,忽然飞来一群乌鸦,一边飞,一边“哇哟”、“哇哟”地叫着。

孙膑一听,“哇哟”、“哇哟”不就是“挖窑烧炭”吗?于是他挖了个土窑,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头砍成一段一段的,装入窑中。点火后,几天功夫,就把一窑木炭烧成了。

他用火点燃一试,果然没烟。“无烟柴”找到了。鬼谷子对孙膑十分满意,而庞涓对孙膑也就更加忌恨了。从此,人们把孙膑尊为烧炭业的祖神。

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装生了病。孙膑为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了豆浆,豆浆就成了豆腐(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

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百度百科-孙膑

谁能介绍一下战国时期的梗概!!!!!!!!急求!!高分!!

在给你介绍本书《原来这才是春秋》一共六部

前面讲的春秋时期,如果你只看战国的话,应该是第六部,是围绕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称霸的一系列故事,基本贴近历史,而且语言诙谐有趣,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战国策的话,也可以看,但是个人觉得战国策看起来好像看一样,一点都没有真实的感觉。

春秋分为东周和西周两部分,应该从周平王迁都开始计算

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推翻周幽王,宗周(镐京)被毁坏,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成周(雒邑)。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周室衰微

首先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女婿周幽王,恢复外孙周平王的太子地位,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故平王东迁后,周室渐渐衰落。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而失去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另外,由于卿士郑庄公连打胜仗,势力越来越大,于是逐渐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周平王看到郑国太骄横了,不愿把处理朝政的大权都交给郑庄公,想将一半的权力交给另一个卿士虢公翰,郑庄公知道后很不满。而且,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就将王子狐作为人质让他住到郑国去;而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住到都城雒邑,史称“周郑交质”,此两事使周天子的地位大为降低。

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春秋诸侯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国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楚成王称雄一时。

晋文公践土之盟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宠信爱姬,废嫡立幼,导致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秦晋肴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也有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宽地千里,称霸西戎。

楚庄王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在攻克陆浑戎后,竟陈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象征国家的传国宝器 - 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年),楚与晋会战于邲(邲之),大胜晋,晋人谓然叹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晋楚大战与弭兵

晋楚两大国之间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华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后,会盟破裂。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战、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虽皆以晋国获胜收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很多中原小国都备受到影响,疲惫不堪。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宋国再次出面斡旋,邀请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史称‘向戌弭兵’。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敬王三年(前473年)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为世袭贵族,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称三家分晋。到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统计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政治

春秋五霸的崛起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达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之时,已渐由封建而变为郡县。”“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

经济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经》,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后,儒家开始发韧,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占据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后这为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艺术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春秋时代的木雕艺术以南方的楚国最知名。春秋时代的青铜祭器数量极多,大小各异,西元前六至五世纪发展出来的精致装饰为其特色。相较之下,春秋时代这类的青铜器较通常不加装饰的战国时代青铜器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时代印章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然而有文献证据显示印章出现的时间更早。此外,中国的金器制作亦在春秋时代开始普及。

科技

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曾国和楚国、徐国的青铜器为代表。

建筑

春秋时期诸侯国渐强盛,兴建大量城市和宫殿。其时多为以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建筑。以夯土台为中心,附建木质结构房屋,形成多层次宫殿。

河南垣市作为一座历史古城,有什么值得去的景点?

拥有历史古城之称的长垣,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现代人文景观,都有许多值得去感受一番的地方,如郭寨观音石刻造像、长垣黄河水利风景区和学堂岗圣庙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 郭寨观音石刻造像,展现了古代精湛的石刻技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观音石刻造像这一景点,就被列为长垣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位于距离长垣县城约三公里远的郭寨村内。 该景区主要以石刻雕像闻名,雕像种类较多,包括观音、财神、罗汉和土地等人们所熟知的角色,共计有十一尊。

其次,除了种类较齐全外,各个雕像的雕刻工艺也值得一说。充满着无限智慧和超强动手能力的古代劳动人民,仅仅使用双手和一些石雕工具,就能将心中所敬仰的神像,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它们也被称为能体现明朝时期精湛石刻技艺的精品之作。

例如最具代表性的观音造像,雕工精细,将佛像的面部神态也栩栩如生的展现,整体姿态优雅美观。不得不让后世的我们,在一睹石刻造像风的同时,不禁感叹古人们的巧手妙心。对石刻艺术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去观赏一二,或许会有新发现。

二. 国家级长垣黄河水利风景区,生态与人文景观互补。

长垣黄河水利风景区,是集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的建立,不仅是对广袤黄河滩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同时对于滩区治理、黄河文明建设和引黄调蓄等水利工程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拥有黄河自然状貌的天然优势条件下,景区开发人员,将众多人文景观适时引入,例如多彩林带和百里菜花。再结合现代化理念,把休闲度、健身和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融入景区建设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格局,从而满足不同年龄段和爱好的游客需求。

春夏与秋冬,朝露与晚霞,落日与星辰,景致各有千秋,文化的积淀和自然风光的相得益彰,也将黄河文明更加璀璨,更加美好的展示给后代的我们。对于喜爱自然风光,想要去感受母亲河黄河魅力的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 学堂岗圣庙,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

若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除了石刻造像外,学堂岗圣庙也值得一去。该庙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期就已建立,经历了战火摧残与数次修补后,逐渐发展为豫北区域的一片古建筑群,其中包括大成殿、杏坛亭和深造堂等建筑物。学堂岗圣庙先位于距离长垣城区北坡约五公里处,最初是因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在此处讲学,为了纪念他而建立的。

此外,还有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垣小冈遗址,其保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文物遗迹,历史气息浓厚。同时王永光墓,以及长垣九龙山石刻等,也是长垣地区比较有名的游览地。总之,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历史古城长垣,会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美和风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