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有多少人口

2.周扶九的人物简介

3.谁知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4.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有多少人口

清末民初的旧金价_清末民初的旧金价值是多少

人口:约55万人

人口密度:465人/km2

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是全省首批扩权县之一。地处京津唐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北枕碣石,东临渤海,西南挟滦河。全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万亩,辖16个乡镇(6乡10镇),一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昌黎县是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旅游之乡。1988年被院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昌黎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优势、雄厚的产业优势、卓越的环境优势、优良的人居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历史沿革

汉称盘县,唐名石城,辽为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启用久废的旧郡名“昌黎”为县名(实际与昌黎旧郡无关)。据传,昌黎为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

2000年,昌黎县辖8个镇、8个乡:昌黎镇、新集镇、大蒲河镇、泥井镇、刘台庄镇、靖安镇、安山镇、龙家店镇、茹荷乡、十里铺河乡、两山乡、葛条港乡、马坨店乡、荒佃庄乡、朱各庄乡、团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4644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昌黎镇 108336 靖安镇 42818 安山镇 47098 龙家店镇 44379 泥井镇 26731 大蒲河镇 28819 新集镇 33060 刘台庄镇 23074 朱各庄乡 30590 团林乡 20576 葛条港乡 229 马坨店乡 38612 荒佃庄乡 29162 茹荷乡 16441 两山乡 20363 十里铺乡 13384 

2002年底,昌黎县面积1212.1平方千米,人口54.85万。辖10个镇、6个乡,5个社区居委会、446个村委会。县驻昌黎镇。

2006年,昌黎县辖10个镇、6个乡:昌黎镇、靖安镇、安山镇、龙家店镇、泥井镇、大蒲河镇、新集镇、刘台庄镇、茹荷镇、朱各庄镇、团林乡、葛条港乡、马坨店乡、荒佃庄乡、两山乡、十里铺乡。

2007年4月30日,荒佃庄举行撤乡建镇揭牌仪式。

昌黎翡翠岛 昌黎背山面海,地质结构复杂。由平原(约占总面积的36%)、低山丘陵(约占总面积的9%)、沙带(约占总面积的29%)、沿海(河)滩涂(约占总面积的26%)构成了多相性结构。昌黎倚山傍海,山、海、滩、泉具备,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黄金海岸旅游区,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国际滑沙活动中心、翡翠岛海洋大漠风光,国内独有,国际罕见,2005年10月昌黎县黄金海岸以“沙漠与大海的吻痕”的特色风光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昌黎葡萄沟素有“十里葡萄长廊”之称,与新疆“吐鲁番”齐名。县境最高峰为碣石山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

昌黎人口构成合理。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2%,非农业人口占28%;男性人口占50.7%,女性人口占49.3%;城镇人口12万,外地常驻人口3万,流动人口6万;全县34万劳动力人口,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5%。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2.3万人,在日本的研修生达400多人,占全市劳务输出总数的80%。昌黎也因此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外派劳务基地县”。本县内即可解决企业劳务用工问题。

昌黎气候

昌黎县属中国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平均是186天,最高平均气温是25.1℃,最低平均气温—5.2℃,年平均气温11℃,平均年降水量712.7毫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

境内水充足。全县境内水系比较丰富,有滦河、饮马河、七里海等三条主要水系组成。滦河水系在昌黎境内流域面积为353.4平方公里。有大型湖泊碣阳湖,淡水储量440万立方米。地下水存量达2.7亿立方米,其中矿泉水存量1500万立方米。全县水总量平均为37375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为30.8万立方米。

昌黎葡萄沟 昌黎具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地,土质以潮土、褐土、盐土、风沙土为主。优质耕地94万亩。

昌黎境内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铁、锰、铜、石英、粘土、石灰石、砂等,其中具备开条件的铁矿储量1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83亿立方米,水泥灰岩储量2亿立方米,且灰分含量高,易开,石英砂储量7685万吨。境内还有集疗养、洗浴于一体的温泉三处,目前已探明可供开的地热达116.5亿立方米。

昌黎物产

昌黎是全国粮食基地县,盛产稻谷、小麦、玉米、花生五峰山韩文公祠、大豆等大宗农作物;中部地区的淀粉粉丝远销海外;北部山地丘陵,盛产苹果、玫瑰香葡萄、蜜梨和桃、杏等各种水果,驰名京东;名种酿酒葡萄赤霞珠等享誉全国。昌黎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昌黎有64.9公里海岸线,占河北省海岸线总长的10.7%,滩缓潮平,盛产对虾、文蛤、扇贝、河豚鱼等各种水产品。

昌黎古迹

昌黎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神岳碣石,历史上曾有九帝登临揽胜;五峰山韩文公祠,中国***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曾长期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山中水岩寺是冀东地区唯一的佛教场所;境内源影寺塔是辽金朝代建筑,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昌黎滦河口

古今名人

齐鸣凤:昌黎人,字君瑞号芝岗。贡生。万历四十三年(1613年)任山东高苑县令,四年后升任辽东自在牧。其善写诗文且不事雕琢,自己曾云:片刻可挥数十篇。著有《时务论》,藏于家中。

杨干陛:四川剑州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任昌黎知县。其文学、吏冶.两擅其美,在任期间,主持重修了《昌黎县志》;笔削简当,使县志趋完善精当,离任前各不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古塔寺,并以古塔下有一井,言水自有源,塔自有影,相,定寺名为源影影寺,现碣石山黑峪沟瀑布泉处镌有其遗墨削壁流泉四字。后迁任云南武定府同知。

张国祥:昌黎人,字太和,万历年间拔贡。初任丰润县训导,致使当地文风大振:后升任甘肃渭源县令,改变其地不习文教之风。卸任还乡后维以琴书自娱,耕读课子。受到本县文人的推崇,著有《明经遗文》。

高履豫:字奋斋,号蓼助。与乐亭县陈明府一同被聘修邑志。

张庄临:字友松。昌黎人,明朝万历年同拔贡张国样之三子。曾任保定府训导。其精于诗古文词,著述等身,遗著有《友松诗文稿》等。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学者顾炎武到昌黎考察形胜之地时,与其结为文字之交。康熙初年应知县王日翼之聘,参加重修《昌黎县志》之举,时已年越花甲。

任五轮:字徽庵。昌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土,曾任湖北汉阳知县。生前蓍有《徽五真稿》。

张元俊:字桃岩。昌黎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初任玉田县教渝,后升大名府教授,继迁任靖江知县.晚年归乡吟诗著文,名噪一时。享年八十四岁,著有《桃岩老人诗文集》。

齐大勇:字养浩,号风岩,昌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轻时弃文学武,雍正八年(1703年)考中武状元.至此戎马生涯三十余载,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山西抚标中军参将、湖南沅州协副将,江南镇海将军中军副将,湖广襄阳镇总兵,陕西兴安镇总兵、湖广提督,陕西固元提督,甘肃提督等职。其虽为武将,颇精文艺,特别是对书法艺术很有造诣,而且十分精于旧拓名笔的鉴别。

王士升:宇鹗荐。昌黎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任湖北咸丰县令期间,振兴其地文教,平生喜吟诗著文,著有《复性堂诗古文集》若干卷。

万永:号乐山。昌黎人。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万渲之侄孙。隆五十四年(1786年)中会试副棒,取教习议叙选任山东浦台知县,后任甘肃成县知县十载,以年老归里。终年七十余岁。其平生书法造诣颇深,书学颜真卿,行草董其昌,米友仁晚年又追钟繇之古体隶草,自成一家,其书法为一时珍品,藏者颇多。并著有《式好堂文集》。

邢汝谦:字柳庵,昌黎人,约为乾隆年间生。其平生钻研学理,著述颇多。其传世之作主要有《丧葬用乐沦》,《李先生书》、《复马李先生书》,均敦光绪年版《永平府志》,主张治丧,不用浮土,并不用鼓乐祭祀、并不谄鬼神等。其著述引经据典,并注重实践,见解较新,很有研究价值,其遗著印有《邢汝谦遗文》。

齐鹏年:字程元。,又号齐云。昌黎人武状元齐大勇之次子。乾隆年间武庠生。其虽行武,却工于文,尤对诗歌创作有造诣,其五言、七律绝句清真古淡有陶渊明、柳宗元之神韵;律诗主要追寻王维,韦应物之风格。其还象其父齐大勇一样,对书法艺术造诣很深,士绅人家得其片纸,视为珍宝,悬挂于壁。

齐乔年:字松五,昌黎人,乾隆年间增贡,据史梦兰《止园诗语》介绍,其自幼读书于水屿,长设帐于水岩,终身踪迹不离碣石山,其性情恬淡.学识渊博,吟有许多诗歌札撰有《北山时草》一书。

王煦:号__,昌黎人,王士升之孙。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河南延津、孟县和江苏、武进等知县。返乡后任永平府散胜书院、迁安安昌书院等主要授教授与迁安著名学者马恂结为文字之交。生平极喜吟诗著文著,有《爱日堂类稿》,其书法苍秀,造诣颇深。

张堂:宇肃亭。昌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性豪迈喜任事,其诗近王维、孟浩然之风。家贫,好买书,常为此负债。平生以读书吟诗著文自娱,著有《鸣春堂诗文集》。

郭天培:字毓芝。昌黎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19岁即考中举人,但未及壮年即死。生前好作诗,其诗多为愤懑凄楚之音,著有《环翠斋诗草》。

高作风:字紫压,昌黎人。约为道光或咸丰年间岁贡生。其博学工诗,性好游,在辽东渡过数十载笔墨生活,著有《鹤乡吟草》一卷。晚年家居,与姚仙相酬唱,姚仙赠其联为: 可用世、不求世,用能知人。其临终自作联云旧事厌重提,当年曾东抹西涂,回头是梦;佳城欣得入,此日不拖泥带水,转眼皆空一笑而逝。

高文煜:字子_,昌黎人。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次年考入进士,任户部主事。其诗文具有清气,与本县文人张胜亭、崔树宝等时有唱和,其自北京赠诗给崔树宝云:客愁似浪子平仍起,归梦如烟幻不真。树宝惊其诗有鬼气。

张胜亭:字览轩,号五斋。昌黎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任直隶青县教渝;同冶二年(1863年)任户部郎中,后以知府、道员用,被派到湖北委办军装,任乡试监试官等。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于任上。其之学行闻名于时,在同治初年回乡守母丧时,被知县何崧泰举为重修县志的监理,历官数十载,时吟诗著文,著有《唯五斋诗文集》。

崔树宝:字子玉,昌黎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家居县城,在城北桃源山西坡筑有别墅。其为本地咸丰、同冶竿间著名文人,在县内外广交文友,其诗古文词具有奇气,书法不蹈常规,名噪一时。同治十年清廷大挑一等单人,任命其为知县,分发四川,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叫《北桃源诗集》。

戴克昌:字丑石,昌黎人。出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年间附生,力本地清末著名画家。其善绘山水,尤攻墨龙,并能于古人外别创一格,凡题画之降皆自作,奇石异常。其山水画功夫较深,主要师承宋朝米芾米友仁,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卒年不详,县志记载其年七十余犹如能泼墨书写,人咸宝之,约卒于光绪初年。其曾为同冶旧年重修的《昌黎县志》绘碣石十景图,其山水墨龙,京东一带很有影响.传世作品较多。《韬养斋笔记》云,其山水笔苍墨润,简洁明净,脱去尘俗。其传载入《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

邵开鼎:字丹泉,迁安人,壮年游昌黎而定居安家。年四十余岁尚无子。其与戴克昌同为清朱京东著名画家,苦绘人物、花卉、博古。其平生不衫不履,专功绘事,家赤贫,笔墨为生计。每作画悬纸壁间,卧视之,细心安置。章法兴到,日画数十张,否则,终日不拈笔。其性情耿直,碰心者作画谢金多少不计,或不受;所鄙夷者,以百金价不能得其尺幅,故善作诗,诗有宋人风,稿子散失,仅存《丹泉诗稿》一卷。死后葬于碣石山下。

赵辉斗:字奎光,昌黎大滩人。道光年间增生。家贫,以外出教书为生。长于时咏诗文,为乐亭进士孙国桢所奇赏。著《自娱轩序草》。晚年执教于乐亭大黑坨、小黑坨一带,为革命先驱李大钊13岁至16岁时的教师(时执教于小黑坨张家专馆),将李大钊送入水平府中学堂后结束教书生涯。乐亭大黑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藏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大黑坨华岩寺碑碑文为其撰,由李大钊父亲李任荣书写。

崔饫侯:字伯赈。昌黎人,举人崔树宝之子。光绪八年(1882年)中乡试副榜,为候选州判,后到直隶府入幕。其文字书法具高人一首,著有《越吟人境庐诗集》。曾邀请英文教员。设立民主学堂,李大钊于1913年9月列五峰山游览,曾想拜访,时其已病故。

高允之:字斌候。昌黎人,增生。咸丰年任江南教练官。其博学好义,晚年著书自娱,画得一手好墨竹,诗有逸致,书亦秀润。著有《宝森堂诗稿》、《文山堂笔略》、《中山堂经典集》等。

邸恩培:字承之。昌黎人,恩贡生,为候选州判。平生以教书著书为乐,著有《元极太极图》、《浅说乾坤六子论》等。终年八十七。

王之篆:昌黎人,王孝培之子,廪生。书法颇有造诣,又善绘蝴蝶,本县人多珍藏他的作品。

董光照:昌黎新粜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执教于碣阳书院,于光绪年间编纂有《昌黎县乡土志》未刊用,抄本现藏于天津图书陌。

张念祖:字芍晖。昌黎人,张胜亭之长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单人.国立大学文科毕业生。于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县志。生前著育《春秋大事表》等书。

李允功:昌黎人。其家贫,出外学习经商。自学绘画得体,善绘山水、人物、花鸟,以芦、蟹画得最为精妙.人多珍藏。年80余卒。

马梦花:字颖芬。昌黎人,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与周恩来同学,一起办敬业群乐会,编印《敬业》杂志,上演话剧,曾在《敬业》杂志上发丧过,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十月与周周来等同白演出话剧《恩缘仇》,与周恩来同饰饶香妇。民国五年(1916年)利用暑在家乡办敬业群乐会.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翌年与周恩来等由南开中学毕业后同去日本留学。由日本回来后,去上海当过几年翻译。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乡出任县乡村师范校长,兼教英语。其平生酷爱文学艺术,在乡村师范任校长期间,倡导创办校刊《黎明》主要发表文艺作品,使本地新文学创作之风渐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河北省训政学院,考取建设局长一职.派赴雄县上任未去。后回县,曾任六区区长。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年待查。

宋文元:昌黎城关人,人称宋大少。其于本世纪20年代兴修群仙茶园(戏院),创办《昌黎周报》(杂志,有文艺副刊,开办永顺兴书店及印刷厂等,为发展本地文化艺术主建了一些设施。

杨悌忱:字久慈,昌黎城关人。继宋文元之后,于本世纪30年代初创办《燕东日报》(辟有文艺副刊),开设北方书局。其平生对地方文化建设颇为关心,1953年8览群书,遍询遗老,编纂成《昌黎古塔遗闻》一书。此书未刊印,抄本藏县档案馆。

张手润:昌黎人,清末贡生。晚年博学习文,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后编印《昌黎名胜古踪览》一书。1953年为杨悌忱编《昌黎名胜古迹遗闻》作序并校对,署名子遗老人。

高荣杰(1915年一1966年):男,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高庄村人。13岁拜乐亭县张老济为师,学唱皮影。固旨于学习,入科2年即能担任重要角色。15岁被昌黎县齐彦卿影班以重金买去,一直唱了7年。1937年,他到乐亭县孙家松茂堂影班,后又到昌黎县王大少影班。在此期间,受名艺人指点,艺术日臻成熟,以音韵醇厚,吐字清楚,善于刻画青年妇女形象而驰名于冀东。

高荣杰擅演的皮影剧目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汴梁图》、《沈冰洁》等。他用声音塑造妇女形象,曾被观众誉为皮影界的梅兰芳。1942年,高荣杰到东北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演出。此时,他受教于李紫兰、周文友、苗幼芝等著名乐亭影名艺人,得到真传,技艺精进。他改革并丰富了《大悲调》、《凄凉调》、《游阴调》、《路远悲》等皮影曲牌唱腔,他以曲调委婉、缠绵悱恻,形成了蚀树一帜的艺术风格。40年代高荣杰的唱段被灌制唱片的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等。

1954年,高荣杰带着影班从东北回到故乡昌黎县演出。经县动员,他毅然舍弃高薪收入,参加了唐山专区实验影社,并把价值近干元的影箱,折价200元归址,真充实了专区影社的班底。

高荣杰虚心好学,勤奋钻研,对艺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灯光布景,唱腔设汁都进行了许多改革:在唐山戏曲学校为培养青年皮影演员也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高荣杰加入中国***。他曾任唐山市皮影团副团长,被选为昌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周国宝:著名民间舞蹈艺人。1905年生于昌黎县城西关。出生于秧歌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昌黎秧歌名角。周国宝从14岁起眼其父学扭秧歌,先学?, 后学妞,又拜昌黎城东著名秧歌老人聂国合为师学丑。终以丑角名扬冀东及全省、全国。1953年,由他主演的经过老艺人们创新的地秧歌节目《跑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一举成名。同年,他带着这个节目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荣获铜质奖章此后并拍成**。他的表演身段自然灵活,表情风趣幽默,动作健康优美,扇花丰富多彩。是冀东民间舞蹈的代表人物。周国宝由于在民间舞蹈艺术上很有造诣,1958年被问北省艺术学校聘为舞蹈教师,开始从事民间舞蹈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昌黎地秧歌节日的规范化、程式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50年代加入中国舞蹈家协会,1960年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19年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常务理事。1985年当选为昌黎县文联委员。曾任昌黎县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名誉。1986年被聘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顾问。1987竿被聘为秦皇岛市舞阳工作者协会顾问。晚年退休返乡仍致力于地秧歌艺术的发展事业。1989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84岁。其生平简介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王来雨:男,汉族,1935年生于河北省滦县偏凉汀。1951年7月毕业干滦县初级师范学校,后在本县高家坎小学当教师。1953年到河北艺校学习**放映技术,当年l0月分配到唐山地区**队。1954年调入昌黎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1961年调昌黎县广播站任编辑。1963年又调回县文化馆。年调县文教局任文化股股长。1989年任昌黎县文教局副局长,主管全县文化工作。1989年6月20日病故。时年54岁。王来雨一生为昌黎县的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搜集,挖掘和整理了昌黎民歌,继承和发展了昌黎民间艺术。1965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昌黎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组织和辅导工作。他带领昌黎农民文艺宣传队常年活跃在农村和水利工地。他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皮影说唱《送牛记》、女声表演唱《八大嫂闹翻身》等节目,曾参加河北省业余文艺汇演,不仅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而且到北京向作了汇报演出。他编导的歌舞《收到咱队丰收果》、《喜插水稻秧》,小话剧《五个鸡蛋》等文艺节目不仅在省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天津电视台还作了现场播映,受到观众赞赏。他的作品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尤其是他编导的表演唱,更是独具一格,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海政文工团邀他讲课和艺术辅导。王来雨在文化战线上工作30多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因受家庭问题的影响,政治上曾受到压抑,但他毫无怨言,始终为繁荣昌黎县的群众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地俯首耕耘。他患病多年,长期与群众同甘共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加入了中国***,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之此,他焕发精神,更加勤奋地工作真直至因病逝世。

王来雨同志生前为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群文学会会员,并被聘为昌黎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齐永衡:1933年生于秦皇岛市昌黎县。著名皮影戏操纵演员。

齐永衡出身于皮影艺术世家,父亲及兄弟3人均从事皮影艺术,13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操纵影人技艺,在当代有箭杆王之称,(因皮影人须按上箭杆才能操纵),1949年以来,曾先后任临榆县皮影社、昌黎县皮影社社长等职务。

1952年昌黎县皮影社参加唐山地区皮影会演,齐永衡荣获操纵一等奖:1959年和15年两次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16年为广州交易会外宾演出。因齐永衡操纵的影人,动作各异,形象逼真,香港凤凰影业公司于17年曾把他操纵的皮影戏《三打白骨精》片段,拍入艺术片《长城内外》。齐永衡在唐山市皮影团工作,由于操纵技术高超,有独创性,1983年至1982年曾2次应邀到法国讲学并演出,他的技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戴砚田:昌黎县黄营人。1932年生。小学毕业后一度考入昌黎汇文中学。1948年冬参加中国,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四分校。1951年毕业分配到热河省卫生局编辑《卫生战线报》,1956年后调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任文学组编辑。组织过多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和故事会等文学活动。70年代初,调入河北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1981年加入中国***,次年任花山文艺出版社第三编辑组主任。1985年创办《诗神》杂志,任主编。1987年5月《诗神》改由河北省文联主办,随之调入省文联工作。其自幼酷爱文学,从50年代起在全国各级报刊、电台发表大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著有诗歌集《春的儿女》(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散文集《爱的期待》(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其诗歌被多种版本诗选辑入,散文《我和大海》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6——1982)散文集》。

年因编辑全国获奖诗集荣立一等奖受到省嘉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团委员、河北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河北省杂文协会理事。多年来其为发展家乡文学艺术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年被聘为昌黎县碣石诗社顾问,次年被聘为县文联顾问。其生平简介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诗歌辞典》。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昌黎县位列第213名。

2020年12月,昌黎县入选河北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昌黎县上榜。

2020年8月26日,昌黎县入选河北省食品产业强县(市、区)(培育型)。

2020年6月,昌黎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热辽片区)。

2017年2月21日,昌黎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河北省168个县市区面积排行榜

周扶九的人物简介

江右商周扶九:勤奋拼搏、勇于开拓成富可敌国的中国首富—从25张盐票到5000万两白银

1831年周扶九出生于江西吉安庐陵县(吉安县)高塘乡,四岁周扶九丧父。扶九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由伯父举荐前往同村人在湖南湘潭开的绸布店当学徒。这家绸布号生意涉及广东、安徽、浙江等省。周扶九在绸布号期间深受店主赏识,学徒未满,就联系业务、跑购、催账收款。由于他吃苦肯干,人又机智,得到先生和老板的赏识。三年学徒期满,便当上了先生,22岁时又被店主派往广州当庄客。

正当周扶九扶摇直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直逼广东、湖南等地。店主要扶九抓紧收回债款,有钱收钱,无钱用值钱的实物折抵。当时,食盐经营实行“票法”,运销食盐均由官府发给税后盐票,盐商凭盐票运销,第票可运销食盐800至2000斤。盐商不仅可以凭票做食盐买卖,也可将盐票卖与他人经销食盐,因此,谁手中的盐票多就可发大财。但太平天国革命事起后,盐票身价大跌,每票只值20两银子,因此,周扶九在收债款时,便收了25张盐票。岂料盐票身价一跌再跌,直到一文不值,成了废纸。店说不认帐,扣除他的薪水抵偿损失,25张盐票也归周扶九所有。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复行票法,盐票也越来越值钱了。

周扶九回到老家,以摆摊维持生计。这时,盐票身价一涨再涨,一票可值四、五百两银子。一天,他在老婆的针线篓里发现了那25张盐票,原来他老婆打扫房间时发现床脚下的盐票,却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顺手放在针线篓里的。周扶九喜出望外,将盐票出租给盐商,从此便财运亨通,生意越做越大。这正是:收盐票招祸,失盐票得福。因此,周扶九靠25张盐票致富发家。

周扶九发家后不仅继续做盐票诉生意民,同时将积累起来的资本在长沙、常德等地开设钱庄,这样,当时取易赚钱的盐、钱两业他都有了。不到20年时间,除长沙、常德外,武汉、扬州、镇江、徐州、南昌、九江、赣州、吉安、上海、南京、芜湖、湘潭等等都有他的钱庄,据说汉口有一条街都是他的财产,称为“汉口一条街。”后来他坐镇上海,各地的钱庄、盐号均委派自己的亲信当庄乏味(经理)。他在委任各地的经理时有三个积极条件,一是办事稳重,诚实可靠;二是在他的店铺服务时间较久,至少5年以上;三是和他有这样或那样的渊源关系。所以他的庄号经理中,吉安县人占大多数。

正当周扶九生活走上正轨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绸布号考虑到战乱便要求周扶九赶紧收回外欠的债款,无钱用值钱的实物折抵也行。当时,食盐经营实行“票法”,一张盐票可运销食盐400至1000公斤。因此,盐票就是财富。但太平天国运动事起后,盐票身价大跌,周扶九收债款时收的25张盐票身价一跌再跌,成了一叠废纸。店主随即对周扶九收来抵债的盐票不予认账,并以扣除周扶九薪水的方式来抵偿自己的损失。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盐票越来越值钱了,一张盐票可值五百两银子以上。一天,周扶九无意间在老婆的针线篓里发现了那25张遗望的盐票,周扶九失而复得盐票后喜出望外,当即便将盐票卖给盐商,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财富。从此,周扶九依靠这第一桶金发家,生意越做越大。

周扶九凭着盐票发家后,举家迁往扬州,并开办了盐号和钱庄,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扬州最大的盐商。他既经营盐的运销,又从事盐的产收,其盐店、盐垣分布通、泰各场。泰属草堰场全部为商垣,由大小37家垣商控制着1035副煎盐垣灶,周扶九是扬州最大盐商。清末民初,因海势东迁,淮南盐业衰落,废灶兴垦大势所趋。周扶九敦请南通张謇筹组草堰场大丰盐垦公司。周扶九在一次发起人谈话会上说:“敝处与刘府(刘梯青)首先提倡,兹承诸君认股赞助,无任欢迎。”大丰盐垦公司成立时,周扶九说:“敝处除以垣产入股外,自当酌认若干(股)。”他说到做到,不仅一次将垣产作价43万元入股外,还投入10余万元现金认购若干股。大丰盐垦公司定额股金200万元,周扶九一人入股的垣产加现金就高达53万余元,占整个公司投资总额的1/4以上。这对大丰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一大贡献。像周扶九这样的开明盐商,在两淮是独一无二的。

辛亥革命时,苏北动荡不安,周扶九移家上海,作久住之计。那时,上海商业中心在四马路、棋盘街一带;后来的南京路、北京路,当年还是郊野地区,地价很便宜。周扶九在虹庙一带买入许多地产。等到南京路成为上海商业中心,周扶九手中的地产都是寸金地。

光绪末年,周扶九是由传统的生意转移到新兴产业的,由扬州转移到新兴工商业城市上海。周扶九又举家离开扬州,来到上海,在虹庙一带买下大量地皮,等到南京路成为商业中心时,周扶九又发了一笔大财。周扶九还在汉口、南昌、九江、吉安等地购置大量房产,吉安市有几条街上的房屋为周扶九所建。周扶九在投资大量地皮的同时,周扶九进入上海的黄金买卖,资产扩大五倍,成为上海滩黄金巨子。

周扶九举家迁往上海时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在生意场上拼搏,地产、黄金生意之外,他还与清朝状元张骞合资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南通纱厂。周扶九与张勋合作创办了江西首家“九江华丰纱厂”,后改为“久兴纱厂”。到了暮年,他还雄心勃勃,与民国初的江西省陶家瑶合股投资兴建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路。周扶九在上海后,已是富可敌国,资产达5000万两白银,周扶九的生意保持终生不败。

清末民初,扬州流传萧家的盐,周家的钱,说的是江西吉安的两个巨富撑起扬州半边天。当年在扬州曾流行一句话:“周家的钱,萧家的盐”。这里所说的“周”指的是民国时期的巨贾周扶九,“萧”指的是与周扶九同时代的扬州盐商萧云甫。人们将“萧”“周”并称,可见萧的家产同样也是巨大的。在许多文章中,萧云甫被描述成扬州盐业最后的大佬。在萧云甫等人之后,扬州的盐业帝国走向黄昏。

周扶九初始在同乡在湖南一家开的钱庄当学徒,后从经营盐业起步,进而又从事金融业、房地产业、纺织业等近代实业,先后在南昌、武汉、镇江、南通、长沙、常德、徐州、扬州等地开设钱庄、盐号、商店、工厂、公司等足有数十家之多。关于周扶九在全国各地经营过程中,究竟留下多少房产、田地?周扶九六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孙女谁也说不清。到1950仅他其中一个儿媳存有一张地契就有三万亩棉花地。到1966年初,最后发放公管房屋定息时,当年仅他其中一个孙儿媳一房拿到一个季度的定息就是二万四千元,故有人称周扶九的家产富可敌国。周扶九去世后其原因有四:第一,其子孙商业才华远逊周扶九。第二,业务范围遍及南方数省,周扶九家业继承人鞭长莫及。下属经理人员营私舞弊,财气散失。第二,时局动荡,军阀混战,军阀借款、要款纷纷相逼,蒙受损失。第三,儿孙挥霍浪费,家门不幸,屡遭劫难。周氏后人在上海居多,亦有在台湾、香港。

古人云:“不求金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周扶九凭25张盐票起家,经营几十年,积千万家财,娶有一妻三妾,生有6个少公子。大少、二少虽均婚配,但都早逝,三少从小夭折,四少周徽阁虽任河南捐班侯补道,但未曾到任,五少周锡藩做过七品小京官,但为以巴结肃亲王,加上嫖赌,先后耗费家财100万元。只有六少周黻卿佐理商务,但才能比周扶九差远了,五岁的独生子被人绑票,因而忧郁成疾,过早地离开人世。周扶九的6个儿子有3个夭折或早逝,剩下的3个无建业之志,周扶九逝世后儿子挥金如土,周扶九一世英雄,富可敌国。可惜英雄无后,儿孙商业才华远逊周扶九,无人接替发展周家事业。

“你不在江湖多年,江湖上还有你的传说。”扬州盐商中,周扶九始终是个话题人物,正史中有记,野史中有录,口碑中有传。

光绪末年,每岸线东移,盐产量不断下降。周扶九转移经营方向,把兴趣投向了垦殖业。和另一盐商刘梯青邀请南通实业家张謇到草堰场组建:“大丰盐垦有限公司”,成为最大股东,开垦盐田,种植棉花。大大推进了大丰地区的植棉事业的发展。清末民初,因海势东迁等原因,淮南盐业衰落,废灶兴垦大势所趋。在南通张謇的影响下,周扶九积极主张废灶兴垦。民国6年(1917),周扶九和另一个垣商刘梯青敦请张謇筹组泰属草堰场大丰盐垦公司,他将所有垣产荡地作价入股外,还投入十余万元现金。大丰盐垦公司定额股金为二百万元,周扶九的全部垣产荡地折价入股,再加上现金股额高达五十三余万元,占整个公司投资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周扶九在一次发起人谈话会上说:“敝处与刘府(刘梯青)首先提倡,兹承诸君认股赞助,无任欢迎。”大丰盐垦公司成立时,周扶九说:“敝处除以垣产入股外,自当酌认若干(股)。”他说到做到,不仅一次将垣产作价43万元入股外,还投入10余万元现金认购若干股。大丰盐垦公司定额股金200万元,周扶九一人入股的垣产加现金就高达53万余元,占整个公司投资总额的1/4以上。这对大丰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一大贡献。像周扶九这样的开明盐商,在两淮是独一无二的。大丰公司总面积约七百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47万公顷,划为35个区,其规模为淮南各盐垦公司之冠。大丰公司的出现与周扶九的实力雄厚是分不开的。

与此同时,周扶九还看中了上海的黄金买卖,跻身于上海金融市场。由于实力雄厚,低价买进,待价而沽,往往获得暴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对德宣战,风波迭起,金价大跌,很多商人大抛黄金,弄得倾家荡产。周扶九反其道行之,调动大批资金,大批买进。不久,大战结束,金价猛胀三、四倍,周扶九发了一笔大财。实际上,周扶九在此时的上海金融市场上,已是一个黄金巨头。

周扶九此时已年过花甲,仍然在生意场上冲杀拼搏;他与清朝状元张謇合资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南通纱厂,“辫帅”张勋复辟失败,下野回到江西,周扶九又与他合作创办了江西首家九江“华丰纱厂”,后改为“久兴纱厂”。到了暮年,他还雄心勃勃,与民国初的江西陶家瑶合股投资兴建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路。

周扶九为何如此发财,原因有四:

1.“颗粒归仓”,盐务有关的业务全由自己掌握,包括盐田、盐船、盐号、钱庒等,全部利润归已。

2.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如开垦盐田,办纺纱厂,做地产。

3.敢于拼搏,运气特佳。如上海的黄金生意,运气好的周扶九发了大财,运气不好的程霖生倾家荡产。

4.生活俭朴,珍视所得每一文钱,聚沙成塔。

周扶九去世后,其家财逐渐败落,其原因有:

第一,时故,国家控制盐业,其它行业受到各方面竞争冲击,其子孙商业才华远逊周扶九。

第二,业务范围遍及南方数省,周扶九家业继承人鞭长莫及。下属经理人员营私舞弊,财气散失。

第三,时局动荡,战乱不息,税费、军费摊派沉重,耗损巨大。

第四,儿孙挥霍浪费,家门不幸,屡遭劫难,财失人亡。

周扶九 (1831--1920)名鹃鹏,字泽鹏,号凌云,江西吉安庐陵县(吉安县)高塘乡人,近代中国扬州最大盐商、上海滩地皮大王、上海滩黄金巨子、近代中国实业家,其资产达5000万两白银,是富可敌国的中国首富。

1831年周扶九出生于江西吉安庐陵县(吉安县)高塘乡,四岁周扶九丧父。扶九只读了几年私塾,16岁由伯父举荐前往同乡在湖南湘潭周永孚笔墨店当学徒。这家绸布号生意涉及安徽、浙江等省。周扶九在绸布号期间深受店主赏识,学徒未满,就联系业务、跑购、催账收款。

正当周扶九生活走上正轨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绸布号考虑到战乱便要求周扶九赶紧收回外欠的债款,无钱用值钱的实物折抵也行。当时,食盐经营实行“票法”,一张盐票可运销食盐400至1000公斤。因此,盐票就是财富。但太平天国运动事起后,盐票身价大跌,周扶九收债款时收的25张盐票身价一跌再跌,成了一叠废纸。店主随即对周扶九收来抵债的盐票不予认账,并以扣除周扶九薪水的方式来抵偿自己的损失。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盐票越来越值钱了,一张盐票可值五百两银子以上。一天,周扶九无意间在老婆的针线篓里发现了那25张遗望的盐票,周扶九失而复得盐票后喜出望外,当即便将盐票卖给盐商,获得了一笔不菲的财富。从此,周扶九依靠这第一桶金发家,生意越做越大。

周扶九凭着盐票发家后,举家迁往扬州,并开办了盐号和钱庄,经过多年的打拼成为扬州最大的盐商。光绪末年,周扶九又举家离开扬州,来到上海,在虹庙一带买下大量地皮,等到南京路成为商业中心时,周扶九又发了一笔大财。周扶九还在汉口、南昌、九江、吉安等地购置大量房产,吉安市有几条街上的房屋为周扶九所建。周扶九在投资大量地皮的同时,周扶九进入上海的黄金买卖,资产扩大五倍,成为上海滩黄金巨子。

周扶九举家迁往上海时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在生意场上拼搏,地产、黄金生意之外,他还与清朝状元张骞合资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南通纱厂。周扶九与张勋合作创办了江西首家“九江华丰纱厂”,后改为“久兴纱厂”。到了暮年,他还雄心勃勃,与民国初的江西省陶家瑶合股投资兴建南昌至九江的南浔铁路。周扶九在上海后,已是富可敌国,资产达5000万两白银,周扶九的生意保持终生不败。

谁知道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这个网站你打不开,所以就不给你了.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历代钱币特徵

商代钱币

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於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先秦钱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秦汉钱币

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钱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於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宋辽金西夏钱币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元明清钱币

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古代货币列表

贝币

天然贝币

人工贝币

金属贝币

蚁鼻币

铜币

刀币

布币

环钱

方孔钱

三铢

四铢

五铢

通宝(唐代)

王莽钱

纸币

交子(北宋)

会子(南宋)

关子(南宋)

中统元宝交钞(元代)

大明宝钞(明代)

银子什么时候取代铜钱成为货币单位

银子在明朝才取代铜钱,成为本位币!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使银子成为本位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并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