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金价-中国地质大学首饰
1.灵宝小秦岭金矿田()
2.我卖了玉手镯,叫价7800,实价2730,是中国地质大学珠宝中心的证书,检验号30602541,校验码10894723,...
3.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鉴定的这个 翡翠(A货)挂件 值多少钱?有图
4.日本资源贫乏明治维新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灵宝小秦岭金矿田()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灵宝县,西起豫陕交界,东至涧河,南起朱阳、寺上一线,北至陇海铁路,面积共约600平方公里。分属豫灵、故县、程村、阳平、五亩、朱阳、焦村等乡所辖。
小秦岭呈东西向,其最高峰老鸦岔脑海拔高度2413.8米,为河南省最高山峰。小秦岭金矿田横跨豫陕两省,在河南省境内范围与小秦岭范围相吻合。矿田河南部分已发现含金石英脉600余条,脉长数十米至数千米不等。含金石英脉具有成群、成带、平行分布的特点,以走向北西西向者为主,近南北向者次之。小秦岭各金矿床和矿体主要分布于石英脉中,呈脉状和透镜状。矿体长30—300米,最长者达740米,延深100—500米,矿体厚度一般0.3—2米,最厚7.71米,金平均品位6—16克/吨。矿床类型可分为黄铁矿型和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床均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中,矿床生成与太华群和燕山期花岗岩体关系密切。矿田内矿床数目众多,有文峪、东闯、杨寨峪、大湖峪、四范沟等大型矿床,金硐岔、竹峪、枪马峪、老鸦岔、金渠沟、和尚洼、四范沟等中型矿床和一大批小型矿床。探明金储量数百吨。灵宝县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小秦岭金矿田老硐密布,明代时已有相当规模的开采。在金硐岔矿区东蹄子沟有石刻“景泰二年六月二十日起开硐三百余眼”(景泰二年为1451年)。但清初实行禁采政策,且由於该处树木繁茂,坡陡沟深,悬崖密布,深山区过去长期无人居住,至近代,小秦岭曾产黄金一事已湮没无闻。
1956年起,小秦岭地区地质工作才逐步开展起来。1956—1957年,地质部秦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该区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圈出有重砂异常,并提交有金硐岔铜矿等找矿报告。1958年,河南省地质局豫西综合队在该区进行检查,采集了标本和化学样,否定了铜矿,仅计算了140吨铅矿储量。1961年,河南省地质局豫○八队以找磷为目的进行了水系重砂测量,发现有金。(旋因机构撤销资料未整理,交给豫○一队)后由豫○一队于1962年编制成图。
1963年,转发了《地质部关于矿产资源情况和今后地质工作方向的报告》,报告要求“今后几年应将黄金地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予以加强”。从此,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次找金的热潮。
1964年初,河南省地质局处境已十分困难,地质勘探项目很少,投资处于全国最后几位。为摆脱困境,局长杨玉璞,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韩影山就更重视找金工作,将此视为可能扭转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工作被动局面的一条出路。将黄金找矿方向研究任务作为急需工作交给综合队限期完成。综合研究队技术负责人张辅民等在搜集了有关黄金的信息和资料后,结合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灵宝小秦岭一带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区。为此,并将陈列馆馆藏有关标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小秦岭大金硐3块标本金品位为6—50克/吨。该分析结果立即引起了高度重视,综合研究队立即向局作了汇报。张辅民与王凤芝、符光宏、李兆华一行4人迅速赶到灵宝,面对巍峨群山、莽莽林海,他们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在当地老猎户帮助下找到了含金石英脉。此后,他们与豫十六队中抽调的苏德才、郭天义、曹庆臻等共同组成普查组,经过3个月工作至6月份,共发现含金石英脉30余处,老硐80多个。至此,小秦岭金矿再次被发现。
小秦岭金矿被找到后,河南省地质局局长杨玉璞详细听取了综合研究队的汇报,并征询了豫十六队的意见。豫十六队在小秦岭调查水晶的人员指出过去在东闯一带见过老硐,多金属矿化脉分布比已经调查的范围要大。杨玉璞果断决定组织会战。他的这个想法得到韩影山等其他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会战的决定作出后,以豫十六队制作的含水晶石英脉分布图为基础,首先采用岩脉调查方法迅速取得可喜的成果。1964年6月,会战指挥部成立。会战工作主要由豫○一队(远东任队长,易克诚任技术负责人)负责同时,测绘队在测量方面,区测队在区域矿产地质调查方面进行协作,还抽调了综合研究队、水文队、物探队、豫十二队和贵州、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市地质局的人员参加会战。
会战早期,工作异常艰苦,吃住都十分简陋。最早期进入小秦岭找金的人员之一李兆华在攀崖时摔成了重伤。广大地质职工在天寒地冻,地形恶劣环境下坚持工作,但全体会战人员找金积极性很高,地质部冯景兰、孟宪民教授又先后到会战现场指导工作,致使矿田范围不断扩大,含金石英脉条数越找越多。1966年,会战指挥部撤销,工作由豫○一队负责(辛元清任队长,潘毅昌任技术负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大型金矿田的面目已迅速展现在人们面前,截至1970年,共发现含金石英脉500余条。基本查清了含金石英脉分布情况,并对一些较大矿脉进行了普查勘探工作。
在矿床勘探方面,1967年提交的金硐岔矿区勘探报告(矿区技术负责王凤芝、李文祥)为河南省第一份金矿勘探报告。储量超过10吨,按当时我国金矿床规模划分标准定为大型矿床。矿区平均品位17.10克/吨,伴生银、铜、铅、硫等。1968年,提交了文峪矿区报告(矿区技术负责人黄克义),为河南省第一个储量超过30吨的金矿区。除这两个勘探报告外,至1970年还提交了东闯和扬寨峪矿区初勘报告,枪马峪、老鸦岔和王家峪301脉等矿区详查报告以及四范沟、灵湖、西峪、南闯等地普查报告。探明储量总计超过70吨,从而使小秦岭金矿成为我国重要山金基地之一。
1970年底,由于形势及地质工作任务的变化,小秦岭金矿地质工作暂告一段落,豫○一队撤出灵宝。在工作告一段落之际,由大队综合组罗铭玖、许永仁、温同想3人编写了《小秦岭金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及东部矿田矿床特征的初步总结》。这是该矿田第一份专题研究报告。报告对区内地层、岩性、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老鸦岔复背斜控制成矿,东西向逆冲和平冲断裂为赋矿构造。报告将矿田分为北、中、南3个矿带,首次在孙秦岭东部矿田中矿带300多条含金石英脉分布图。并在总结矿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成矿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同时,对矿床特征,金矿化富集规律等都有深入的阐述。总之,该报告是1970年以前小秦岭金矿地质工作取得的有关成矿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概括。
1975年末,国家新的找金指令传达下来,河南省地质局才又重新组织力量重上小秦岭。但由于条件困难,1975—1980年工作进展速度比较缓慢,是小秦岭金矿地质工作的恢复时期。由豫十六队和地质三队在过去工作基础上对杨寨峪和灵湖进行勘探,1980年提交了杨寨峪东段勘探报告(矿区技术负责人宋大柯、张中迎),为大型矿床。
198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国际上金价的暴涨和国家对黄金需求增加,小秦岭工作再次开始得到了加强。普查勘探和科研工作同时开展,河南省地矿部门的第一地质调查队和第三、第四探矿工程队以及武警黄金部队九支队都在小秦岭地区开展了颇具规模的金矿地质工作。此外,省有色勘查局所属队也作了少量工作。
在新的一轮小秦岭金矿地质工作中,科研工作得到格外重视。地质矿产部下达了重点科研课题,以此为契机科研工作蓬勃发展起来。1980—1983年,第一地质调查队和成都地质学院二系共同承担了部属重点课题“小秦岭金矿成矿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的研究”,由王亨治、栾世伟任课题组正副组长。该课题在河南省金矿地质研究中第一次广泛应用了同位素地质,包体成分、电子探针、痕量金分析等手段。提出的研究报告,建立了5个地层组并测定了这些地层组金的丰度,获得了我国第一批金矿田低丰度的准确数据,改变了过去认为小秦岭地区金丰度高的认识,并认为地层中金是矿脉金的主要供应者。对小秦岭金矿田构造形态提出了新认识,认为老鸦岔背斜是三次褶皱的背形向斜;成矿期的北西西向断裂是主要成矿断裂。对岩浆控矿作用丰富了晚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与金矿化有成因联系的论据,而且指出主要矿脉都分布在距岩体2—7公里范围内。报告对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作了系统研究,研究了金矿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同位素测试新数据讨论了有关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地质条件等理论问题。报告建立了区内“三位一体”成矿模式,并对区内含金资源远景进行了预测。这个研究报告,是继1970年矿田东段初步总结之后,对小秦岭金矿田作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矿田地质总结和深入研究。除该项研究外,其他较重要的研究有河南省地质局科研所与第一地质调查队合作完成的《小秦岭金矿田河南部分德尔菲法和主观概率法资源总量预测(1982—1983年)》,第一地质调查队完成的《小秦岭金矿主要控矿条件及盲矿预测(1986年)》,成都地质学院为主完成的《深部金矿化特征及评价(1991年)》等。此外,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陶铁镛等,南京大学胡受奚等,中国地质大学张本仁等,河南省地矿厅科研所张荫树等,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沈保丰等,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秉伦等,北京科技大学何知礼等都对小秦岭金矿田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工作的开展不断取得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小秦岭金矿的勘查工作。1980—1992年期间,黄金探明储量以年平均10吨以上的速度递增。地矿部门勘探的大型矿床有四范沟西段(张中迎、刘俊成、孙喜成等),中型矿床有杨寨峪西段,竹峪。武警黄金九支队在省地矿局一调队已进行初勘并提交十多吨金贮量的基础上进入矿区投入工作。勘探了该大型矿床东闯507等3条脉(祝延修等),中型矿床枪马峪、老鸦岔。地矿部门详查的大型矿床有大湖峪,中型矿床有四范沟东段和金渠沟、和尚洼等。此外,地矿部门和黄金九支队还都找到了一批小型矿床,省有色勘查局地质六队找到一个小型矿床。
小秦岭金矿田历经近30年的重新发现和勘查,成为我国中原一带最大的金矿田,从事勘查和科研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多次获得部、省级奖励。1989年,在豫陕两省构成的整个小秦岭金矿田从事勘查的各有关单位主要科技人员中有潘毅昌、常建国、罗铭玖、易克诚、张辅民等15人以其在小秦岭金矿地质勘查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秦岭金矿田的开发始于1967年。在提交金硐岔金矿勘探报告后,随即筹建了秦岭金矿。秦岭金矿,1975年建成250吨/日的采选规模,成为小秦岭最早的矿山。以后,又逐步扩建,至1990年已扩建至750吨/日的采选规模。继秦岭金矿之后,文峪、枪马、灵湖等矿山都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投产。80年代,新的矿山不断涌现,开采规模日益扩大,1990年小秦岭金矿河南部分已有矿山16座。其中,中国黄金总公司所属秦岭、文峪、东闯3座矿山,采选能力为2000吨/日。地方国有矿山灵湖、枪马、樊岔、安底,桐沟等13座矿山,采选能力为1325吨/日。经过广大地质人员的艰辛劳动和矿山建设者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小秦岭已由昔日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山峦变成公路畅通、矿山遍布的金山。过去,它几乎无人知晓,沉睡在豫陕边界。今天,它已以著名的黄金产地闻名于世,以名山资格与其脚下流过的黄河、渭水相映生辉。
我卖了玉手镯,叫价7800,实价2730,是中国地质大学珠宝中心的证书,检验号30602541,校验码10894723,...
您好
检验号第一个字母是Z您没有写出
这件是翡翠金镶玉挂件,是天然翡翠A货的。内嵌千足金暂不做评价您依据金价能够估算出,翡翠部分,料子种水太一般,目前没有太高的价值也不具有收藏性,估价是200元以内的,戴着玩玩可以。 商场买的话,标价会贵些。加上金子估算看看有没有买贵,一般为商场以抽奖或景点销售居多,用质地一般的翡翠料子中间的地方再配上薄片的金子来销售(千足金金箔压制成型一克黄金可以打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纸,厚度为0.12um)。
价值取决于金用料
翡翠就是一两百元的东西
虽然金镶玉听着看着高档但物件实际自身价值较低当然没有见到实物的估价都会有误差的,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中心鉴定的这个 翡翠(A货)挂件 值多少钱?有图
这件是翡翠金镶玉挂件,是天然翡翠A货的,内嵌 千足金 暂不做评价,您依据金价能够估算出,翡翠部分,料子种水太一般,目前没有太高的价值也不具有收藏性,我的估价是200元以内的,戴着玩玩可以。 商场买的话,标价会贵些。加上金子估算看看有没有买贵,当然没有见到实物的估价都会有误差的,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日本资源贫乏明治维新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