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冶金锌合金价格_2021锌合金价格
1.焦炭和煤炭的区别 煤炭和焦炭的有什么区别
2.古代青铜的成分
3.请问专家为什么太原的经济还不如一个小小的河南南阳?
4.钢是怎么练成的
5.金的冶炼方法?
6.硫酸有什么用途?
7.请问什么是冶金?
8.青铜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9.人类最早的金属是怎么冶炼的?
焦炭和煤炭的区别 煤炭和焦炭的有什么区别
煤炭和焦炭的本质区别是形成的方法不一样:
1、矿石形成过程不同。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焦炭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由植物遗体经生物化学作用,埋藏后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成。
2、工业制作方法不同
焦炭是烟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最终制成的。煤炭主要通过炼焦和高温干馏的方法制的。
3、用途不同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冶炼、铸造和气化。煤炭是高热值的燃料,又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扩展资料
焦炭的质量指标:
1、焦炭中的磷分:炼铁用的冶金焦含磷量应在 0.02 — 0.03% 以下。
2、焦炭中的灰分:焦炭的灰分对高炉冶炼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焦炭灰分增加 1% ,焦炭用量增加 2.1— 2.5% 因此,焦炭灰分的降低是十分必要的。
3、焦炭中的挥发:根据焦炭的挥发分含量可判断焦炭成熟度。如挥发分大于 1.5% ,则表示生焦。挥发分小于 0.5 — 0.7%,则表示过火。
4、焦炭中的水分:水分波动会使焦炭计量不准,从而引起炉况波动。此外,焦炭水分提高会使 M40 偏高, M10 偏低,给转鼓指标带来误差。
百度百科--焦炭
百度百科--煤炭
古代青铜的成分
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与纯铜(紫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纯铜(紫铜)的熔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
2015年3月28日,河南省周口市发现一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群,发掘出土一批精美随葬品,其中的一把青铜剑,保存完好,十分罕见。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一把越王勾践剑,这把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不见丝毫锈斑,依旧寒光闪闪、锋利无比,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扩展资料:
据考证,铜是人类利用化学方法取得的最古老金属之一。1933年,科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的殷墟挖掘中发现了我国古代冶炼铜的遗址,其中就有18.8千克的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式为 Cu2(OH)2CO3,因其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得名。孔雀石中的碳酸盐在高温条件下,经分解和还原就可以制得金属铜了。这种金属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纯铜。由于纯铜的颜色为紫红色,因此又名紫铜、赤铜、红铜等。
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大,大概不超过0.01%。但是,含铜的矿石还真是不少,如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蓝铜矿﹑孔雀石等。中国开采的主要是黄铜矿(铜与硫、铁的化合物),其次是辉铜矿和斑铜矿。
商周时代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青铜冶炼和制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开始利用纯铜了,并有了初始的青铜冶炼技术。
百度百科-青铜
请问专家为什么太原的经济还不如一个小小的河南南阳?
最最重要的是:河南人会做生意!其次,河南上面有人!
南阳市辖3个区、10个县,1个县级市;人口1100W。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不算小吧。。
南阳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南阳就是全国有名的冶铁中心,两汉时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誉,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今天,南阳是中国首批开放的62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二、丰富的资源
南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上地肥沃,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红薯、棉花等农作物,是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
这里还是中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年产量800多万公斤,役内兼用的南阳黄牛为中国五大优良品系之一,年存栏200多万头。南阳是中国中药材之乡,中草药2000多种,其中辛荑花、山芋肉、裕丹参、唐半夏、天麻、皇蝎、血琥珀、杜仲为南阳中药材八大名产。
南阳是中国矿产品品种最密集地区,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32种,其中,天然碱储量为亚洲之冠,蓝石棉储量占中国第一,白银、铜、锌、石墨、大理石、水泥、灰岩、金、钒、石油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南阳独玉享有“东方翡翠”之称,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
南阳还是全国闻名的玉雕、烙画、丝绸、刺绣之乡,南阳玉在全国四大名玉中夺魁,烙画为“世界艺林一绝”,柞茧丝绸畅销美、欧、日本、宛绣淡雅华贵,风格独特,深受中外客商钟爱。
目前,南阳已形成以化工、医药、纺织、冶金、建材、机械、工艺美术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拥有工业企业2000多个,工业产品3000多种,其中酒精、汽车配件、医药、地毯、玉雕、烙画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三、良好的投资环境
开放以来,南阳市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在河南省投资环境综合评估中,名列全省第二、全省企业经营环境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目前,焦枝铁路复线已建成通车,途经南阳的西安——南京铁路即将动工,将与焦枝铁路在南阳中心城区形成十字交汇。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经过拓宽改造后贯穿全境、即将开工的南阳——许昌高速公路与107国道、312国道交汇成网,公路里程居全省第一。内河通航230公里,水运经汉江可直达武汉、重庆、南京、上海。南阳新飞机场可起降波音737、757客机,从南阳可以直飞北京、郑州、广州、武汉、上海、西安等地,以南阳丹江水库为渠首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在即、船舶过丹江水库入汉江、直抵武汉、南京、上海,形成一个铁路、公路、空运、水运纵横交织的立体交通网、通讯设备完备,现已开通程控电话70万门,移动通讯容量达4466个信道、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网上通信等高科技通信手段通过多功能、全方位大通信支架,可以同国内各个城市和世界各地直接通话。南阳处于华东电网覆盖之下,有三条超高压环型输电线路过境,电力供应可*,此外,南阳鸭河口火电厂一期70万千瓦工程已胜利竣工,两台机组投入运营;南阳蒲山电厂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目前1号机组已并网发电。南阳市建设日新月异,接待设施齐全,四星级宾馆可为中外宾客提供上乘服务。
四、南阳山川秀丽,名胜众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1986年国务院公布南阳为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有四、五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和新石期时代遗址。夏商以后,历代古迹遍布各地,特别是汉代文物名胜最多,杰出的汉代科学家张衡和医圣张仲景出生在南阳,民间的传说的二十八宿,即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位主要将将领,也出生在南阳。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
南阳名胜古迹有武候祠、医圣祠、宛城遗址、山陕会馆、福胜寺塔、文庙大殿,有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博物馆、南阳汉画馆收藏画像石刻2000余块,是研究两汉时期绘画、雕刻艺术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宝库。镇平菩提寺、南召丹霞寺、淅川香严寺、桐柏“水帘洞”等名胜古迹以及宝天曼、太白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白河游览区、老界岭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1993年,南阳盆地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农 业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全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棉
花占全省20%、全国4%;油料占全省13%、全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棉
基地。南阳黄牛居全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工 业
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
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
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全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酒精、石油、胶片、中西
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
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科技教育
南阳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力素质较高;南阳是中国农科院、
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综合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50亿元,比去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亿元,增长5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30%.粮食总产466万
吨,粮、油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
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16%。
钢是怎么练成的
炼钢的过程一般是生铁脑碳的过程,基本上是高温铁水放入转炉吹氧,加入适量合金,再用真空等精练炉进行精炼,得到所需钢种。还有一个是电炉炼钢,后面的程序是一样的。
钢或称钢铁、钢材,是一种由铁与其他元素结合而成的合金,当中最普遍的是碳。碳约占钢材重量的0.02%至2.0%,视乎钢材的等级。其他有时会用到的合金元素还包括锰、铬、钒和钨。
碳与其他元素有硬化剂的作用,能够防止铁原子的晶格因原子滑移过其他原子而出现位错。调整合金元素的量,及其存在与钢中的形式(溶质元素及参与相),就能够控制钢成品的特性,例如硬度、延展性及强度。加了碳的钢会比纯铁更硬更强,但是这种钢的延展性会比铁差。
含碳量高于2.0%的合金叫铸铁,因为这种合金的熔点较低,可铸性强。钢又跟熟铁不同,熟铁可以含有少量的碳,但这些碳杂质都是夹杂在钢中的残留熔渣。钢有两种跟铸铁和熟铁不同的特性,就是钢的耐锈度较高,以及可焊度更佳。
尽管在文艺复兴之前很久,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各种低效的方法来生产钢,但是钢的普及化要等到十七世纪,也就是有了更高效的生产法之后。自从在十九世纪发明了贝塞麦炼钢法之后,钢就成了一种可大量生产的廉价材料。
后来炼钢法经过更多的改进,例如碱性氧气炼钢法,使得钢的生产价格更低,但同时品质更好。时至今日,钢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的材质,年生产量达十三亿吨。在各种建筑、基础设施、工具、船只、汽车、机械、电器及武器中,钢都是一种主要的成分。现代钢铁一般用各种标准化团体所制定的不同品质标准来区分。
扩展资料
地球地壳上所有的天然铁都是以矿石的形式存在,一般为氧化铁,例如磁铁矿及赤铁矿等。要提取铁,就要把铁矿中的氧移除,让氧与其他的化学元素结合,例如碳。
这个过程叫熔炼,最早应用于熔点较低的金属,例如熔点约为250 °C的锡及熔点约为1,100 ℃的铜。而铸铁的熔点则为1,375 ℃。这种温度用青铜时代已经有的古老方法就可以达到。
由于氧化率在800 ℃以上时会急剧增加,所以保持冶炼环境低氧是很重要的。跟铜与锡不同的是,液态铁能够很容易地溶解碳。熔炼所生成的合金(生铁)含碳量过高,因此还不能叫作钢。后续的步骤会把多余的碳和氧除掉。
很多时候会向铁/碳化合物加入其他材料,来达至所需的特性。在钢里加入镍和锰会增加钢的强度,并使奥氏体的化学性质更加稳定,加入铬会使硬度及熔点上升,加入钒也可以使硬度上升,但同时更会减轻金属疲劳所带来的效应。
为了防止腐蚀,最少会要加入11%的铬,这样表面就会生成一层硬的氧化物;这种合金叫不锈钢。钨能干预渗碳体的生成,使马氏体得以在较低的淬火率下生成,这样的成品叫高速钢。另一方面,硫、氮与磷会使钢变得更脆弱,因此必须从矿石中除掉这些普遍存在的元素。
百度百科-钢
金的冶炼方法?
分为火法冶炼、湿法提取或电化学沉积。
1、火法冶炼
又称为干式冶金,把矿石和必要的添加物一起在炉中加热至高温,熔化为液体,生成所需的化学反应,从而分离出粗金属,然后再将粗金属精炼。
2、湿式冶金
湿法冶金这种冶金过程是用酸、碱、盐类的水溶液,以化学方法从矿石中提取所需金属组分,然后用水溶液电解等各种方法制取金属。
3、化学反应
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对原料中的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的冶金过程。
扩展资料当矿石含有天然金时,金会以粒状或微观粒子状态藏在岩石中,通常会与石英或如黄铁矿的硫化物矿脉同时出现。以上情况称为脉状矿床(Lode)、或是岩脉金。
天然金亦会以叶片、粒状或大型金块的形式出现,它们由岩石中侵蚀出来,最后形成冲积矿床的沙砾,称为砂矿,或是冲积金。
冲积金一定会比脉状矿床的表面含有较丰富的金,因为在岩石中的金的邻近矿物氧化后,再经过风化作用、清洗后流入河流与溪流,在那里透过水作收集及结合再形成金块。
金亦有时会以与其他元素,特别是碲形成化合物的形式出现。
例子有针状碲金矿(calaverite)、针碲金银矿(sylvanite)、叶碲矿(nagyagite)、碲金银矿(petzite)及白碲金银矿(krennerite)。金亦有极少机会与水银以汞齐形成出现,另外亦会以一个低浓度在海水出现。
百度百科--冶炼
硫酸有什么用途?
硫酸的主要用途有:
1、冶金及石油工业
用于冶金工业和金属加工在冶金工业部门,特别是有色金属的生产过程需要使用硫酸。例如用电解法精炼铜、锌、镉、镍时,电解液就需要使用硫酸,某些贵金属的精炼,也需要硫酸来溶解去夹杂的其他金属。
2、解决人民衣食住行
用于化学纤维的生产为人民所熟悉的粘胶丝,它需要使用硫酸、硫酸锌、硫酸钠的混合液作为粘胶抽丝的凝固浴。
3、巩固国防
某些国家硫酸工业的发展,曾经是和军用炸药的生产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无论军用炸药(发射药、爆炸药)或工业炸药,大都是以硝基化物或硝酸酯为其主要成分。
4、原子能工业及火箭技术
原子反应堆用的核燃料的生产,反应堆用的钛、铝等合金材料的制备,以及用于制造火箭、超声速喷气飞机和人造卫星的材料的钛合金,都和硫酸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5、土壤改良
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硫酸改良高pH值的石灰质土壤。过去20年来,尿素-硫酸肥料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并在美国西部诸州的土壤中广泛施用。
6、化肥生产
用于肥料的生产硫酸铵(俗称硫铵或肥田粉)和过磷酸钙(俗称过磷酸石灰或普钙)这两种化肥的生产都要消耗大量的硫酸。
7、日常家居用途
世界各地大多数酸性化学通渠用品均含有浓硫酸。这一类的通渠用品就和碱性的通渠用品一样,可以溶解淤塞在渠道里的油污及食物残渣等。
扩展资料:
硫酸的储存注意事项: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
2、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3、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4、避免与还原剂、碱类、碱金属接触。
5、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6、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7、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8、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酸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伤及人员。
百度百科-硫酸
请问什么是冶金?
冶金定义火法冶金 火法冶金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冶金过程。矿石或精矿中的部分或全部矿物在高温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生成另一种形态的化合物或单质,分别富集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中,达到所要捉取的金属与脉石及其它杂质分离的目的。实现火法冶金过程所需热能,通常是依靠燃料燃烧来供给,也有依靠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来供给的,比如,硫化矿的氧化焙烧和熔炼就无需由燃料供热;金属热还原过程也是自热进行的。冶金炉
火法冶金包括:干燥、焙解、焙烧、熔炼,精炼,蒸馏等过程湿法冶金 湿法冶金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冶金过程。湿法冶金温度不高,一般低于!,现代湿法冶金中的高温高压过程,温度也不过$左右,极个别情况温度可达%。湿法冶金包括:浸出、净化、制备金属等过程。
1、浸出用适当的溶剂处理矿石或精矿,使要提取的金属成某种离子(阳离子或络阴离子)形态进入溶液,而脉石及其它杂质则不溶解,这样的过程叫浸出。浸出后经沉清和过滤,得到含金属(离子)的浸出液和由脉石矿物绢成的不溶残渣(浸出渣)。对某些难浸出的矿石或精矿,在浸出前常常需要进行预备处理,使被提取的金属转变为易于浸出的某种化合物或盐类。例如,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盐而进行的硫酸化焙烧等,
都是常用的预备处理方法。
1、净化在浸出过程中,常常有部分金属或非金属杂质与被提取金属一道进入溶液,从溶液中除去这些杂质的过程叫做净化。
2、制备金属用置换、还原、电积等方法从净化液中将金属提取出来的过程。
电冶金 电冶金是利用电能提取金属的方法。根据利用电能效应的不同,电冶金又分为电热冶金和电化冶金。
1、电热冶金是利用电能转变为热能进行冶炼的方法。在电热冶金的过程中,按其物理化学变化的实质来说,与火法冶金过程差别不大,两者的主要区别只饲冶炼时热能来源不同。
2、电化冶金(电解和电积)是利用电化学反应,使金属从含金属盐类的溶液或熔体中析出。前者称为溶液电解,如锕的电解精炼和锌的电积,可列入湿法冶金一类;后者称为熔盐电解,不仅利用电能的化学效应,而且也利用电能转变为热能,借以加热金属盐类使之成为熔体,故也可列入火法冶金一类。从矿石或精矿中提取金属的生产工艺流程,常常是既有火法过程,又有湿法过程,即使是以火法为主的工艺流程,比如,硫化锅精矿的火法冶炼,最后还须要有湿法的电解精炼过程;而在湿法炼锌中,硫化锌精矿还需要用高温氧化焙烧对原料进行炼前处理。
冶金工业的分类
冶金工业可以分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黑色冶金主要指包括生铁、钢和铁合金(如铬铁、锰铁等)的生产,有色冶金指后者包括其余所有各种金属的生产。
另外冶金可以分为黑色冶金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稀有金属冶金工业和粉末冶金工业。
冶金发展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精选、冶炼、以及轧制成材的工业部门,包括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类,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金属材料,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在大连、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同时,在内地的包头、太原、武汉、重庆、攀枝花等地建设了一批大型钢铁和铁合金、耐火材料等辅助原料企业。在黑色冶金工业发展的同时,中国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先后建设了一批大型氧化铝厂、电解铝厂和铝材加工厂
。还在湖南、江西、贵州、广西等地建立了大型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
2007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6年增长18.7%,增幅比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高0.2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钢铁行业取得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能 国际钢铁界的地位和影响提高的显著成绩。生产粗钢48924.08万吨,比上年增加6625.22万吨,增长15.66%;生产生铁46944.63万吨,比上年增加6189.22 ,总体呈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同比下降了19.3%,但出口金额却同比上升7.6%。
中国冶金工业科技水平正在走强,大而弱的声音已经降调。中国应当以提高 一步提高冶金工业科技水平。冶金行业安全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解决安全问题要采用综合性措施,常抓不懈。完善中国冶金行业的标准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解决冶 构建安全标准体系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今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大幅度增加再生资源回收利 年主要有色金属铜、铝、铅、锌再生利用量达到650万吨的基础上,2020年再生金属利用量达到1200万吨,占总量的40%,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显著增强。
未来3年,中国钢铁行业在内需的拉动下将出现最佳发展机遇期; 国钢材的实际需求增长将保持年均7.57%的增速。预计中南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钢铁产品需求最具潜力的区域,武钢、鞍钢是最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增长的企业。未来5 [1][2][3]将发生变化,建筑行业和资源能源行业的需求所占比例将有所下降,而机械、轻工和汽车等行业需求所占比例将有所上升。
冶金技术
专业名称:冶金技术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冶金方面知识,从事冶金领域中生产、设计、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冶炼工艺设计能力,金属材料分析检测能力,铸造车间生产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物理化学、金属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 、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物理化学、冶炼工业、矿相岩相结构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
青铜的特点有哪些特征
青铜的特点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
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齿轮等。
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青铜的研究
动植物形象纹:“蟠虺纹”因图形为盘绕成组的蛇形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虺是上古典籍记载的剧毒
蛇,所谓似蛇而小。“蟠虺纹”仅见于春秋时期。
“象纹”与“象鼻纹”也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象,通相。既是一种温顺的大型动物,又常作为太平吉祥的象征,还有就是“出将入相”的辉煌。
“兽面带纹”过去亦称“狩带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变形为带状装饰纹的动物面部形象组合。这种纹饰带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战国。
几何图形:指菱形、三角形、圆形及其他相连成组的变形图案等。比较典型的有:“圈带纹”或称“串珠纹”,多为辅助纹饰,流行于商周时期;“三角云纹”常交错其他纹饰,流行于战国时期;“菱形斜格纹”多见杂以“涡纹”和“S”形图案,流行于战国;“环带纹”,旧称“公字纹”,表现为连续的“S”形波浪带图案,上下充填“窃曲纹”或环纹,流行于西周晚期;“窃曲纹”很早就见于《吕氏春秋》的记载,“窃曲纹”的变化很多,如蜷曲若双环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两端内曲呈一如意头状者,不一而足。
青铜的运用
国外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但用作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提到希腊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铜、锡、银、金投入他的熔炉,结果炼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铜和锡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从残存人工制品中测得,铜含量为67~95%);但在中世纪已经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1磅铜与2盎司锡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青铜相近。青铜较铜坚硬,熔点较低,容易熔化和铸造;青铜也较纯铁坚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铜适于制造炮管和机器轴承。在工具和武器中,历史上以铁代替青铜并不是铁本身有任何特殊优点,而是由于铁较铜和锡丰富。钟青铜的特性是受敲击时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其含锡量较高,为1/4~1/7.雕塑青铜含锡量低到1/10,有时还加入锌和铅的混合物。锌能提高硬度,轴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锌。青铜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强度;磷青铜含磷量铸锭可达1~2%,铸件只含微量;它的强度高,特别适用于作泵的柱塞、阀和套。在机械工业中也使用锰青铜,它含有少量锡或甚至不含锡,但含有大量锌和锰。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铜也广泛用于制作钱币;很多铜币实际上是用青铜铸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锡和1%的锌。 青铜是和水一样热胀冷缩的物质。
中国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形成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省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镜,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鼎盛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著名的越王剑也是由青铜铸造的。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经验的积累,铸造各种青铜器时铜与锡的配合已有一个比例。《周礼·考工记》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里的所谓金就是铜,铜锡合金即青铜。所谓“金之六齐”,就是区分青铜品种的六种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种用器。所谓“钟、鼎之齐”铜、锡比例为六比一,即铜占85.71%,锡占14.29%。“斧斤之齐”的铜、锡比例为五比一,即铜占83.33%,锡占16.67%。“戈戟之齐”的铜、锡比例为四比一,即铜占80%,锡占20%。“大刃之齐”所需铜、锡比例为三比一,即铜占75%,锡占25%。“削杀矢之齐”铜、锡比例为五比二,即铜占71.43%,锡占28.57%。“鉴燧之齐”铜、锡比例为一比一,即各占50%。杨宽先生认为:《考工记》规定各类青铜器的“铜锡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①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到20%最为坚韧。《考工记》说“斧斤之齐”锡占16.67%,“戈戟之齐”锡占20%,是因为斧、斤、戈、戟都需坚韧。青铜中锡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记》中规定“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75%,是因这类武器所需硬度高。青铜中锡占的分量增多,光泽就会从青铜色转为赤**、橙**、淡**。锡占到30-40%,青铜就会变为灰白色。《考工记》规定“钟鼎之齐”锡占14.29%,为了使它能呈现橙**较美观,同时也为了能敲出美妙的声音。《考工记》规定“鉴燧之齐”锡占50%,是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
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墓编钟,有纽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赠送的镈一件①经测音知道,“这套编钟系七声音阶,与现代音律相同,它的振动频率也与现代国际标准相近,总音域跨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的音域两端各少一个八度。这套编钟的音色优美,音域很宽,变化音比较完备,能奏各种曲调”②这组编钟的发现,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就辉煌的一个生动例证。
《周礼·考工记》说:“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是符合冶金学道理的。在青铜混合熔铸中,首先是不纯物质挥发,所以产生"黑浊之气"。其次,锡熔化挥发,于是产生“黄白之气”。温度再上升,铜熔化挥发,又产生“青气”。到“青气”出现,铜、锡完全熔化,青铜合金冶炼完成,而后就可以铸成器物了。荀子说:青铜器的铸作在于“刑(型)范正,金(铜)锡美,工冶巧,火齐得”。③这说明铸范的制作、原料选择、冶铸技巧、火候的掌握等环节都要掌握好,才能铸造出好的器物。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技术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以下两项技术的使用上:一项是金银错技术,所谓金银错技术就是在铜器表面上镶嵌金银丝,制成图案或文字。这项技术,春秋中期已出现,当时楚、宋等国的兵器上有错金的美术字。战国初,铜礼器上出现了大片金银错图案,战国中期这种技术不仅用在兵器、礼器上,而且也用在符节、玺印、车器、铜镜、带钩和漆器的铜扣上。二是战国中期以后刻镂画像工艺发展了起来,这种工艺是在比较薄的壶、柸、鉴、奁上制上细如发丝的刻镂画像图画,一般多是水陆攻战、狩猎、宴乐礼仪等方面的图画。这些图画是在铸成器形后,用钢刀刻镂加工制成的。
转变期: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人类最早的金属是怎么冶炼的?
铜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早期对天然金属(铜、金、陨铁)的使用
最早冶金
中国的早期冶金
青铜时代
中国商代以前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铸造
其他金属的使用
铁器时代
铁的发现和应用
中国冶铁
中国铸铁的发明和发展
中国的生铁炼钢
中国钢铁生产设备、燃料和辅助材料
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炼铁技术
中国古代冶金的其他成就
铸造技术
金属表面装饰技术
其他金属及其合金
中国古代冶金发展的特点
近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经历了铜─青铜(包括铜砷、铜锡、铜铅和铜锌合金,见铜合金─铁(包括块炼铁、生铁、熟铁或钢)几个时代。世界各地进入铜器、铁器时代的时间各不相同,技术发展的道路也各有特色。冶金技术和金属的使用同人类的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新石器时期的制陶技术(用高温和还原气氛烧制黑陶)促进了冶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冶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用青铜、铁等金属及各种合金材料制造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中国、印度、北非和西亚地区冶金技术的进步是同那里的古代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6世纪以后,生铁冶炼技术向西欧各地传播,导致了以用煤冶铁为基础的冶金技术的发展,这一发展后来又和物理、化学、力学的成就相结合,增进了对冶金和金属的了解,逐渐形成了冶金学,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铜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天然金属。此后逐渐以矿石为原料冶铸铜器。此时以使用石器为主,也使用少量小件铜器,被称为铜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
早期对天然金属(铜、金、陨铁)的使用 在现在伊朗西部艾利库什(Ali Kosh)地区发现公元前七、八千纪用天然铜片卷成的铜珠。在伊朗中部纳马克湖南部泰佩锡亚勒克(Tepe Sialk)发现了公元前五千纪的铜针。在克尔曼(Kerman)之南的叶海亚 (Yahya)地区发现了公元前五千纪后期天然铜制成的铜器。
天然金虽然容易发现,但一般块金尺寸较小,数量较少。砂金的利用则有待冶金方法的出现,所以出现较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金制品最早的为公元前五千年。南美最早使用的金属则为天然金。在秘鲁,对金的加工始于公元前1500年,而用铜和铜银合金则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11~14世纪的金人反映了印第安文化。(见彩图) 陨铁不如天然铜、金容易识别.,使用较晚。目前最早的陨铁器是公元前四千纪的铁珠和匕首(含镍 7.5~10.9%),出土于尼罗河流域的格泽(Gerzeh)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乌尔(Ur)地方。
中国的最早陨铁文物是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3世纪中叶)的藁城铁刃铜钺。(见彩图) 最早冶金 天然金属的资源有限,要获得更多的金属,只能依靠冶炼矿石制取金属。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创造了冶金技术。
矿石炼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最先使用的是氧化铜矿(如孔雀石),将氧化矿石与木炭混合加热还原得到金属铜。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铜器出土于伊朗叶海亚(Yahya)地区(约当公元前3800年前),含有少量砷(0.3~3.7%),其中有的经过铸造、冷加工和退火。与此同时,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使用含镍或含砷铜器。碱性砷酸铜矿与孔雀石相似,用它或硫砷铜矿冶炼砷青铜比较容易,镍则往往与铜共生,容易炼成镍铜。砷铜和镍铜的使用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中东的炼铜技术在公元前三千纪向欧洲和印度传播,保持了含镍和用砷的特点;在较晚的铜器中,如印度河流域哈拉帕(Harappa)文化,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也有含砷或镍的锡青铜。已知的最早含锡青铜器,产于现伊拉克地方的乌尔第一王朝(公元前2800年),含锡 8~10%。
中国的早期冶金 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含锡6~10%),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约当公元前三千纪初期,与乌尔青铜同时。此外,马厂文化的青铜刀约当公元前三千纪后期相当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发展锡青铜的时代,和东南亚泰国北部嫩诺塔(Nor Nok Tha)出土的锡青铜时代。锡青铜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两河流域的历史相当,而早于东南亚。而且,中国早期没有出现砷铜和含镍铜合金的阶段,这些都表明中国青铜技术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青 铜 时 代
青铜主要指铜锡合金,古代青铜往往还含有铅或其他金属。铜中加入锡可以改善性能。青铜的熔点比铜低,铸造性能好,逐渐成为古代铜器的主要品种。最早的锡青铜出现于两河流域,约当公元前3000~前2500年。在公元前两千纪,铜及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全盛时代。埃及青铜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600年。欧洲则在公元前1800~前1500年经历过砷铜时代后才出现锡青铜。
中国商代以前的青铜器 在商代之前和商代初期, 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一些铜器,包括红铜、锡青铜和铅青铜。山东胶县出土了龙山文化的极为原始的黄铜锥;河南登封出土公元前三千纪末期的青铜片(见彩图)。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公元前17世纪)已能铸造锥、锛、铃和铜爵等较复杂的青铜器物。夏家店下层文化也出土了红铜、青铜器和石范。甘肃齐家文化和火烧沟文化遗址出现了大批铜、青铜器和金银饰品。此时已掌握铸造中空器物的技术,如铜四羊权杖首。权杖首还使用了嵌铸技术,这些都反映了较高的铸造水平。 商周青铜铸造 商周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峰。出土大批商周铸造铜器包括生产工具(斧、锛、钻、刀、削、锯、锥等)、农具(锄、铲、?6?1)、武器(戈、矛、钺、镞等)以及大量的礼器和生活用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了近30件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的锡青铜器(图1)。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中期两只方鼎(图2),分别重.2公斤和82.3公斤,高约 1米,后者含铅17%、锡3.5%。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见彩图),是世界上已出土的最大古青铜器。这反映了在商代后期中国青铜铸造的卓越技术和宏大规模。古代铸造遗址中往往发现铜锭而遗存铜矿甚少,可以推断,此时使用了冶铜场(见铜绿山矿冶遗址)冶炼的铜料,而在铸造作坊制作青铜器。 铸造技术 中国商周青铜器大都用经过焙烧的泥范铸造,晚期则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使用少量铜范。殷墟妇好墓出土了精美青铜器四百四十多件,有些器物形状尺寸基本相同,可能已用一套模制作几套范,这批铜器中还有结构复杂的铸件,如汽柱甑形器(青铜汽锅)(图3、图4)。 这一时期利用陶范、铸接的办法,铸造了许多精巧的青铜器,如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见彩图),河南出土的莲鹤方壶(图5)。春秋战国之交(公元前6~前5世纪)利用泥范铸成的编钟,不仅是声学、律学上的光辉创造,也是青铜铸造工艺的卓越成就。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约公元前430年)出土青铜器四千余件,总重达十吨,其中错金铭文的编钟多达枚,每钟两音。另有楚王赠送的重达135公斤的镈钟(见彩图),同墓还出土了两只重 320公斤的大缶和用失蜡法铸造的结构极为复杂的一套尊和盘。 矿石和熔剂 冶铜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硫化铜矿的使用,在阿尔卑斯山区,至迟在公元前1200年已经使用硫化铜矿,并生产了重达40公斤的铜锭。
在中国,古代使用的铜矿石主要是氧化铜。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采用了木结构支护和排水提升设备。矿石在矿区用竖炉冶炼,附近遗留有流动性很好、铜渣分离良好的玻璃质炉渣约 40万吨,渣中含铜平均0.7%。根据炉渣成分和炉旁的赤铁矿推测,冶炼时使用了熔剂,以调整炉渣成分,提高渣的流动性。
冶炼设备 在冶炼设备方面,最早使用了陶质容器,从外面加热或直接埋入木炭中,加热燃烧,以得到高温和还原气氛。后来发展成为带有风嘴的直径约60厘米的地炉。在中国,早期使用陶尊,外部涂有草拌泥,起到绝热保温的作用,内面涂有耐火泥层,铜矿和木炭直接放入炉内。这一装置不同于从外部加热的“坩埚”熔炼,可使炉内温度提高,这种内热式陶尊炉发展成为泥砌或预制陶圈叠成的竖炉,下部有可以直接出渣、出铜的孔,如山西侯马春秋冶铸遗址的炉子。
合金的认识 在商周冶铸的基础上,战国后期(公元前3世纪)的《考工记》,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齐”,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关于合金成分规律的记载。《吕氏春秋·别类篇》(公元前240年左右)记载:“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这是世界上较早的有关合金强化的叙述。《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中指出铸造青铜时“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即要求铸范精确,原料纯洁,工艺细致,温度、成分适当,也是较早的有关铸造工艺的记载。在公元前二千纪,与使用锡青铜同时,中国也广泛地使用铅青铜和铅锡青铜。
其他金属的使用 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铅、银、金极为少见,但在公元前三千纪的早期青铜时代,在广大地区,从希腊到中国各类文化中,它们已在窖藏或墓葬中常常出现。在两河流域出现了含铜27.5%的银合金匕首,当时已从铅中用灰吹法提银。
在青铜的应用还处在兴旺时期,铁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