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2.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变化

3.高油价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谁知道四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国国防的影响

战争时期石油价格_战后油价走势分析

中 国

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香港商报报道权威经济专家普遍认为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弊大

于利从国际油价外贸外资股汇市以及相关行业等方面来分析美

伊战争必然对中国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如果速战速决战争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小速战速决不确定性因

素消除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都将恢复这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

如果战争延长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加大但是如果出现美

伊战争久拖不决油价的高企将拖累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向衰退美元将

更加疲弱国际资本将加速流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国际资

本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世界经济衰退无疑会对中国宏观

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抑制作用部分抵消了国

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利好作用

如果战争扩大化将造成更大的影响而且将出现更为复杂的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所副所长李向阳国家信息中心经

济专家范剑士说战争的直接损害是石油价格上涨但对出口股

16

市的影响有限对利用外资影响不大甚至有利好因素但美伊战争打

的就是经济战战战争的爆发将使中国在石油安全方面存在的诸

多问题凸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分析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大的

起伏目前最不确定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如果伊拉克战争

速战速决那么战争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都很有限如果拖

的时间长则后果很难预料甚至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所罗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其他地区局势动荡的情

况下中国可以将那里的投资和游客吸引到中国来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不可能不

受到中东战争的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可能依然会保持其过去年

的快速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尽管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但即使伊拉克战争导致全球经济衰退

预计对中国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罗奇以他对中国经济的一贯乐观看法而

著称他表示尽管全球经济下滑的危险的确存在但中国经济增长主

要靠以较低成本优势吸引外国投资的推动而无论全球经济出现任何衰

退中国的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近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

增长5.77%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

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

30左右

所罗门美邦驻香港的经济学家黄益平指出中国的净石油进口量在

亚洲排名最低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不会很大

17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避免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表示如

果对伊拉克开战导致石油供应中断该组织将暂时取消石油的产量限制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7%并认

为如果石油价格涨到40美元一桶的时候GDP会减低个百分点

亚洲发展银行ADB的一位顾问预测如果美伊战争无法速战速

决油价继续攀升的话中国的石油价成本将可能影响到中国今年的

经济增长目标他估计如果油价上升到每桶美元中国的预期

经济增长可能下降个百分点 不过他相信与其它国家相比中

国所受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因为中国非常大内需也能帮助中国经济

它不像比较依赖海外需求的香港或新加坡

高盛的经济学家胡祖六在接受美联社访的时候说由于中国石

油储备有限无法为中国经济提供缓冲中国经济有可能会遭受到冲击

去年中国的汽车增长了60%这暗示中国今后对石油的需求巨大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中国去年进口了6950万吨的原油较2001

年增加了15%其中40%来自中东国家尽管中国的原油需求大约有1/3

依靠进口但中国的能源消耗绝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本国廉价而储量丰富

的煤炭

加入后中国经济参与了国际经济的大循环同时对外部风

险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因此正积极增加石油储备并寻找新的石油来源

以防止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局面中国增加了从俄罗

斯和东南亚国家等局势相对稳定的石油生产国的进口量以平衡其对中

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而中石化月日以同等金额向英国天然气集团

收购了其在北里海项目中的另外一半股权中海油月11日以

6.15亿美元购得里海地区卡沙干油田8.33的权益预计这一油田可供

开的储量最多达130亿桶油当量是过去30年世界上最大的油气勘探

发现之一2002年月中海油通过收购国际石油生产商瑞普索公司

RepsolYPF的家子公司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外石油生产商

18

由此可见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

原油上涨冲击相关行业

油价上涨将对石油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企业商品价格显示1月份国内原油价格环比上升7.6

同比上升42.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

专家认为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

涨造成工业成本提高直接给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

工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

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

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

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战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大

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朴永浩不认为海湾持续的紧张局势会对中国

的出口造成多么大的伤害因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是非常的多元化他

认为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出于内需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应该受

到的冲击较少她不像香港和新加坡那样非常依赖外需在全球经济减

缓的情况下中国低成本商品的出口仍保持强劲的增长而国内的消费

需求也在保持增长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

说中国是世界上对外依赖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2002年中国实际国

内生产总值增长8%而这其中有74%归功于出口的增长他说如果全

球经济下滑导致外部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中国经济走软也将不

足为奇但就2003年初的出口和工业产值趋势来看这种情况并未发生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19

33%而工业增加值增长18%罗奇还指出2003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外商

直接投资增长强劲总额达到75亿美元

他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工业社会本身造就的中

国经济增长是全球工业有意识地取以外商直接投资为首的外包型战略

的结果这种战略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并为消费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

品他说由于全球工业外包趋势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的出口业绩对全

球需求状况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

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认为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多数为低端的

消费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大战争不会使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

能力明显下降911并未对中国出口造成明显影响也证明了这个

观点

专家表示战争对中国在伊拉克等中东地区的劳务出口影响较大

另外商品出口运输会受影响运价上涨班次减少成本可能会增加

战后重建将增加中国出口

短期来看对于中国而言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将是一次增加出口

的机会即使美国速战速决伊拉克的重建费用也在亿美元详

见下表战后的购主要是对大量基建和基础产品的需求而中国作为

亚洲和世界的制造工厂凭借着天然的成本优势有希望取得大量的长

期定单这无疑有益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当然战争越早结束这种

短期效应就越早体现由于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取坚持原则同时不失

务实及灵活姓的外交政策所以有相当多的分析人士认为从总体来看

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比较之下中性偏好利大于弊

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从战争打响到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局势的动荡将日益凸

现中国的稳定和繁荣对中国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加强不过从受

战争影响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向来看其主要以资本账户流入为途径

20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所以国际短期资本无法大量流入中

国从长期资本的流入动向来看外资通过经常账户的持续流入对中国

经济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胡祖六认为一方面由美伊战争导致的全球经济疲软会降低中国的

出口但是也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的投资避风港实际上中国封闭的

资本市场以及高达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其短期外债的倍以

上将保护中国免受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些人将中国视为美伊战

争期间的避风港

对股市影响甚微

总体分析战争有利于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但国际短期资本无

法大量流入中国不会对沪深股市场产生影响股市场内部的自身

运行规律还是起到主导的作用

申银万国的陆文磊认为由于中国股市目前还是相对封闭的市场

所以美国股市对中国投资人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由于香港和台湾股市

基本上是跟随美股涨跌联系非常紧密开战后美国股市的变动将明显

影响香港股市中的国企股红筹股同时以港币美元结算并且对外开

放的股市场也会受到境外股市变动的影响进而产生对沪深股市场

的间接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相对于香港市场要弱得多

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放缓和衰退,经济霸主地位动摇;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80年代的经济复苏;90年代的经济繁荣;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缓和与矛盾;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义与军国主义极右势力的活跃。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形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

(3)通过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与问题的分析,提高自己对资本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缓和,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基本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2.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背景:二战中,西欧各国经济都遭到破坏;战后各国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措施:①密切同美的联系,利用美国援助。②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结果:①50年代初,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②50年代~6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呈现繁荣景象。③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1967年欧共体成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④70年代以后,与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3.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条件:①与西欧其他国家措施基本相同。②其他的具体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趋向稳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b.美国的扶植,不仅保留雄厚的工业基础,还通过马歇尔提供经济援助。

c.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高素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经济奇迹”。

结果:50年代,德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4.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1)背景

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

(2)措施

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结果

①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②60年代末,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80年代,日本加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④1987年,日本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⑤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和问题

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恢复时期:1945年至50年代初西方国家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的援助,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3)“滞胀”时期:在1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西方生产低速发展甚至停滞,并与通货膨胀并存。这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调节促进作用减弱。

(二)重点、难点

1.不同时期影响美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战后美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③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2)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主要原因。

①战后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

②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③石油危机的冲击。

2.战后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及成功经验

相同因素:

美国资本输入、非军事化、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外向型发展战略。

成功经验:

引进外资、技术,重视科技,发展教育,注意经济发展战略。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概况: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③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1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可作如下的分析:

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晚期到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资本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并影响到政治生活。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获得高度发展,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因而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30年代大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的干预。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经济军事化则形成了世界大战策源地。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危机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体制。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国家干预,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手段,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阶段。二战后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导致其加强国家干预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体制和国家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协调各种矛盾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4.战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几个怎样的阶段?并说明经济恢复、发展和变化的原因。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说明西欧加强经济联合的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经济迅速恢复阶段。

第二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阶段。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的原因:

①虽受战争影响损失巨大,但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或各国针对性地实施了一些经济措施);②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马歇尔)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迅速稳定。

第二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科技革命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获取了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经济低速增长的原因: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滞胀”状态下经济政策的稳定。

欧共体的形成,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也是欧美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结果。战后各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要求西欧各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济政策。

其次,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贸易往来密切,促进了经济上的联合。

再次,美苏争霸世界,对西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对于这种威胁,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应付。生存与发展促成了西欧经济走向了联合。

5.不同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时 间

特 点

影 响

1825 ①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发生于英国 ①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②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社会条件

1847 因农业歉收引发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 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

1857 ①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②由美国开始,影响到资本主义世界 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的标志

②第一国际建立的社会条件

1929~1933 ①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②由美国引发,演变为空前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0世纪

70年代 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

6.历史上美欧关系的发展

问题1:世界现代史上,美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概括每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但在政治上,欧洲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一战期间美国利用中立地位赚取丰厚利润,战后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海外市场,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而英国盛极而衰,战后经济发展缓慢,许多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但在政治上,美国的军事力量还无法和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抗衡,英法操纵了国际联盟,建立了有利于它们的新国际格局。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名符其实的霸主,欧洲国家处于从属地位。经过二战,欧洲削弱,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其对货币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政治上,美国拉拢西方成立了“北约”,并一度操纵了联合国。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唯一的核武器。

六七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二战后,经过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壮大。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提高了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相对下降,1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欧共体国家和日本在经济领域同美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开始积极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美国丧失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优势。

7.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1)美国同日本的关系

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把它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日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从5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进入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2)关于美国对日改革影响的评价

史学界传统观念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美国为适应战后它在全球的扩张需要,把日本扶植成为美国侵华反苏与对付共产主义的战略堡垒。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史学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美国占领日本并进行改革,在当时情况下具有客观的进步性。首先,修,革除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因素,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建立了与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宪制,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其次,在经济上解散财阀的措施,革除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在农村消灭了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1)国家垄断主义的基本概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1917年,列宁第一次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继自由资本主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两阶段后,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萌芽时期。它出现于个别国家的个别部门,规模很小,层次很低。毕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附庸。

②二战结束前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欧美主要大国和日本为应付危机和战争,都曾大规模地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年~1933年大危机和二战期间,在性质和方向上出现重大分化。

一是坚持资产阶级经济体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是向法西斯专制畸变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二战后上升至主导地位和走向完善时期。

内容:

国有企业的发展。

国家财政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很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

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

特点:

在地域范围上,它成为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统治形式。

在持续性上,它日趋成熟和巩固,没有出现二战前不稳定现象。

在内容上,既当经济基础,又是当上层建筑,是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总垄断资本家。

9.“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经济特征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945年到50年代初为恢复时期,西欧各国凭着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的援助,工业生产到50年代初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50年代初到13年是持续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西欧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14年到1982年是经济“滞胀”时期。1982年到9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又进入了低速增长时期。90年代初至今,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温和衰退和缓慢回升时期。

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结束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得以确立。但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于日本、欧共体的崛起而发生严重动摇。1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③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政治特征

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英国在对外政策上开始依附美国,法国徒有大国虚名。德意日法西斯成为战败国,不再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角。长期以来国际斗争中的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结束了,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60年代,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同意识形态不同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民冷战时期。在对共产主义冷战中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战后初期,美国操纵联合国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3)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的关系

①二战后,欧洲力量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是美国称霸的基础。

②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马歇尔,对经济困难的欧洲进行经济援助,为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铺平了道路。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欧共体经济力量的迅速增长为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

三、能力·思维·渗透

能力提高

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国际联盟 B.摆脱国际霸权主义的政治联盟

C.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D.资本主义生产力再发展的产物

分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欧共体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它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经济联合,是建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联盟。故正确答案为C。

点击思维

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

材料二:1950年~1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年~1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

——据宋则徐、樊元《世界经济史》材料三:美国的进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1950

1960

10

1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37 1950 1960 11 1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48.5 31.2 9.7 7.6

日本 6. 1 1.3 3.2 12.4 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 26.5 30 29.6

——据《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回答:

1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分析:此题为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此题所选四则材料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一核心问题。材料一说明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大量增加;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低于日本和西欧;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在与日本、西欧的贸易中逆差增大;材料4则反映了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逐渐减少。试题要求依据上述材料回答13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四则材料即是四个方面的原因,只要能把握四则材料所说明的实质问题,此题即迎刃而解。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时要揭示出每个方面的现象为什么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即揭示出四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2)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3)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势明显,难以回流美元。

(4)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学科渗透

二战后西德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60年代两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

(1)西德和日本经济腾飞有哪些相同因素?

(2)两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3)为什么德国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内陆,而日本最大的工业区分布在沿海?

分析:这是一道史、地结合的综合题,主要考查西德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对我们的启示、工业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第(1)问着重考查比较能力;第(2)问“借鉴”依赖于对“共同因素”的认识;回答第(3)问要结合两国的交通条件、矿产的分布或来源来分析工业区分布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相同因素:美国资本输入;非军事化;重视科技教育;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等。

(2)借鉴:引进外资、技术;重视科教;注重适时调整经济战略。

(3)德国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不远,有莱茵河便利的水运,水陆运输方便。所以德国最大工业区集中分布在鲁尔区。日本缺乏矿产和能源,工业区建在太平洋沿岸,便于原料、燃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所以日本最大工业基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高考巡礼

阅读下列材料

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65年 2 003 700 1 413 280 163 00

所占% 70.53 8.14

1993年 231 12 566 18 247 536 990 262

所占% 78.95 4.28

高收入国家的三种类型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698 900 317 570 91 290

34.88 15.85 4.56

6 259 899 6 279 762 4 214 204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请回答:

(1)说明1965年~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1996年全国高考)

分析:本题属于多材料表格式分析型材料解析题。题目体现了历史感和时代感相结合的特点。要求考生通过对图表、数据的仔细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本题对能力要求较高。

参考答案:

(1)1965年~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纪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四、自学阶梯评估

知识掌握

1.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科学技术提高了生产力

B.进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

D.政局稳定,经济实力雄厚

2l.13 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它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B.资本主义世界发生金融危机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形成

D.日本、欧共体经济迅速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居于第二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 )

A.英国 B.美国C.联邦德国 D.日本

4.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利用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C.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原因不包括( )

A.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C.消除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能力提高

1.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的是①“欧佩克”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制裁②西方经济进入“滞胀”阶段③西方国家发生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②③① D.③②①

2.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首要条件是( )

A.战后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

B.朝鲜战争的影响

C.积极发展海外贸易

D.用现代科学技术

3.对20世纪70年代美、日、西欧历史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美国由最大债权国变为最大债务国

B.日本和联邦德国上升为最大债权国

C.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黄金储备减少

D.美国不再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4.二战后,美国的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其表现不包括( )

A.广大黑人为争取平等权利掀起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

B.毒品泛滥,人数剧增

C.邪教组织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D.军国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5.阅读下列各表提供的统计材料

表一:1950年~1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国名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6.7

5.6

5.3

2.9

9.6

3.5

表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情况

年份 项目(%) 欧共体10国 美国 日本

13年~19年 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 2.5 2.6 3.5

19年~年 同上 0.9 2.l 4.2

19年~1982年 消费物价上升率 9.5 7.8 4.4

表三:20世纪90年代主要訹国家经济增长率

国名 联邦德国 意大利 法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5.5 1.8 2.6 0.5 5.6 0.9

回答:

(1)根据以上各表,运用所学知识,扼要指出从本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以上各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导致的主要后果。

高油价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权威回答:

首先日本现在的经济大臣不是竹中平藏(2年前就更换了)。现在是鹰派的中川昭一。要分析高油价对日本影响,先要分析石油与日本的经济。

战后,日本将经济恢复和高速成长的希望,放在环太平洋临海重化工业地带的建设上。近30年时间里,日本在临海填海造陆11.8万公顷,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消耗型企业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此举促使了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化学肥料等工业飞速发展。

重化工业的兴起,的确带动了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的高速发展。但是在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他们依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由重化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

13年,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消费中占77.4%。就在此时,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了。油价扶摇直上,严重打击了建筑在进口能源基础上的日本经济。14年,日本经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因此画上句号。70年代日本的畅销书之一就是以描写石油进口中断引起日本社会极大混乱为题材的《油断》。

这是因为,日本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日本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占能源一次消费的比重为48.7%;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占能源一次消费的13.8%和20.1%。依靠进口的能源合计占到能源一次消费的83.7%(2003年)。

度过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重点发展汽车、机电等加工组装机械行业,逐渐将石油、化工、煤炭等高能耗行业,以及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调整出局。当时,日本人提出“技术立国”战略,由大量消耗能源的重化学工业产品转向能源节约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在1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的同时,能耗较低的家电产业,特别是汽车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

特别是后来由于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到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过欧美,经济竞争力随之跃居世界榜首。

日本的企业还积极拓展内需,借此机会在制造上同时实现了低能耗、低成本以及高品质、多品种、小批量、短交货期等目标。这些又帮助日本制造,尤其是汽车和机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获取竞争力。

一直以来,日本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在发达国家位居前列,像索尼公司每年把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日本企业认为,价格战只是短期企业的竞争行为,从长远来看,全球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必将转移到产品及技术的革新上。 日本每年的科研投入在发达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其产业结构明显得到优化:一部分高耗能、低产出的行业逐渐淘汰,而以IT为代表的低能耗、高产出的行业开始占据制造业的中心位置。原先以"长大重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逐步向"短小轻薄"转变。目前,日本在超薄型大屏幕电视、产业机器人、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领域都走在世界的前沿。即便是钢铁、水泥和发电等传统行业,由于持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的结果,能耗也大大降低。以钢铁为例,2005年度重油、焦炭等成本上涨50%,但由于连铸比提高以及高炉伴生气体的综合利用,加上高级钢比率上升,钢铁业的利润反而比上年增加30%。

目前,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的上涨周期。由于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高涨,日本在世界能源市场上面临越来越激烈的争夺,购成本和风险大大上升。

人们注意到,近年来日本明显加大了能源领域的战略筹划。近5年来先后问世的法律、法规和中长期规划有《能源政策基本法》(2002年6月)、《能源基本》(2003年10月)、《新国家能源战略》(2006年5月)、《能源基本修改案》(2007年3月)等等。在短时期内如此密集地出台这些文件,反映了日本对规避能源高进口风险、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急迫心情。《新国家能源战略》规定了一系列目标。主要是:1.修改节能基准,发展节能技术,争取到2030年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0%以上;2.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将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降低到40%;3.将运输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从目前的100%降至80%以下;4.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站,将核电的比例提高到30%至40%;5.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将日本在海外自行开的石油在石油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从目前的15%提高到40%。

最后:高油价对汽车出口、进口的影响是以丰田为例:上半年,高油价的对丰田产量仅占5%左右。(汇率影响较大)而因美国的经济危机才使丰田产量下降30%。(油价不是决定影响)

家电,家具行业影响不大,大抵的公司的海外工厂已经抵消油价的影响。

旅游,酒店业因油价上升,来客减少20%左右。

农业:因日本的农业广泛使用大棚,所以用油来维持温度。高油价对日本农业影响很大。哀鸣遍地。